11月28日上午,在新疆和田地區于田縣,隨著最后一棵玫瑰花苗種下,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順利“合龍”。
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中國最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面積33.76萬平方公里,邊緣總長度約3046公里。
這里常年干旱少雨、風沙肆虐,被稱為“死亡之海”“生命禁區”。
1978年,我國正式啟動“三北”防護林建設,通過植樹造林來改善風沙危害,提升生態環境質量。“三北”工程有三大標志性戰役,其中就包括“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
經過40多年不懈努力,如今這片沙漠被一條“綠圍脖”給圍起來了。
作為一項重大生態治理工程,塔克拉瑪干空白區鎖邊“合龍”標志著中國在防治荒漠化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也為全球的防沙治沙工作提供著寶貴經驗。通過長達3046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的建設,極大強化了北方生態屏障功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這,是新時代載入史冊的偉大生態工程。
自2010年起,安徽省對口支援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持續深化對口支援的廣度、深度和力度,扎實推進系統援疆工程,不斷探索契合新時代要求、具有安徽特色、符合和田皮山實際的對口援疆新路子。在新疆治沙防沙過程中,也活躍著安徽人的身影。
安徽通過特色種養、光伏發電等對口支援項目的實施,積極參與治沙,不僅積極助力“鎖”住沙漠,也發揮了實實在在的惠民富民效應。
這,充分體現出“鎖邊”塔克拉瑪干沙漠,既是偉大的生態工程,也是務實的發展工程、民心工程。
最難啃的“硬骨頭”
11月下旬,在即將成功實現沙漠鎖邊“合龍”之際,新疆方面特別邀請安徽媒體參加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采訪活動。
記者跟隨塔克拉瑪干空白區鎖邊“合龍”主題采訪團,來到安徽對口支援的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科克鐵熱克鎮至葉城方向沙漠“鎖邊”空白區,施工人員正在搭建高立式沙障,現場一派熱火朝天景象。
“我們先將木樁打入流沙中確保足夠牢固,木樁間隔在2米至3米左右,再用鐵絲在木樁間織成鐵絲網,最后把蘆葦固定在鐵絲上形成阻沙面。”當地村民阿力木江說,過去這邊的沙塵暴很多,近幾年來當地不斷地進行治沙防沙,加強對植被的保護,現在情況明顯好轉。
皮山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張培及表示,高立式沙障具有良好的防風固沙功能,可以大大減緩風沙的移動速度,減少風蝕作用,保護附近鐵路、公路等重要設施及居民區。
據了解,截至2023年底,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形成了長度約2761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剩余的285公里“缺口”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主要分布在沙漠南緣沿線的葉城、皮山、策勒、于田、民豐、且末等縣域。其中皮山縣有65公里“鎖邊”任務,11月27日已全部完成。
所謂“沙漠鎖邊”,就是指在沙漠邊緣建設一條綠色屏障。
“我們采取‘農戶+合作社’運營的方式‘先干后補’,以20元/米的補助標準,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張培及說。全部完成后,在沙障靠近縣城的一側,明年開春會陸續建起光伏發電站,未來光伏發電站將和高立式沙障共同起到穩沙固沙的效果。
11月28日上午,在和田地區于田縣,記者看到,當地群眾正對沙漠邊緣阻擊戰空白區“鎖邊”工程的“最后一公里”發起沖刺。隨著最后10米沙地栽上寬100米的胡楊、梭梭、紅柳、玫瑰花苗,長達285公里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空白區順利實現鎖邊“合龍”。
塔克拉瑪干沙漠綠色阻沙防護帶鎖邊“合龍”順利完成,將強化當地生態屏障功能,保障農業生產穩定性,改善城鎮人居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瓜蔞也防沙
據了解,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建起能鎖住茫茫沙海的綠色防護帶十分不易。
首先,“大”是頭號難題。塔克拉瑪干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面積33.76萬平方公里,占新疆沙漠面積的約76%、占全國沙漠面積的約49%,相當于江蘇、浙江、福建三省面積的總和。其中,流動沙丘的面積約為25.84萬平方公里,沙丘最高約300米。
其次,這里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0毫米至80毫米之間,氣候干旱、降水稀少,在這里造林固沙難度很大。而更讓人頭疼的是這漫漫黃沙形成的沙塵暴,治理難度大。
為此,當地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科學治沙。目前新疆主要有工程治沙、光伏治沙、生物治沙三種最重要的治沙方式,每一種對應的情況不同。水資源條件較好的區域,采用生物治沙的形式;在水資源條件相對比較匱乏、遠離綠洲的區域,主要采用光伏治沙;在不具備水資源條件,光伏鋪設條件也達不到要求的地方,主要以工程治沙為主。
11月27日,在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藏桂鄉的新疆徽岳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瓜蔞產業種植基地,放眼望去,一個個金燦燦的瓜蔞掛滿藤蔓,一派喜人的豐收景象。
新疆徽岳記瓜蔞產業項目是安徽省重點援疆項目,新疆徽岳記生物科技公司是安徽省徽岳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去年11月,在安徽省駐新疆援建指揮部和皮山縣政府的支持下,該項目順利落地皮山縣藏桂鄉。新疆徽岳記瓜蔞產業項目是一個全產業鏈項目,涵蓋了種植、采摘、加工、銷售等多個環節,共分三期建設,總投資近15億元,規劃建設瓜蔞種植基地10萬畝。
“我們一期已完成1.2萬畝瓜蔞基地建設,目前已采收8000畝,收成整體上還不錯。”新疆徽岳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片區負責人楊錦濤介紹,項目已建設炒貨生產區、釀酒生產區、中藥材(天花粉)生產區、配套有機肥生產區等廠房。一期項目年產值約2.5億元,帶動群眾就業1100余人。
種植瓜蔞是生物治沙的一種方式。“這片地以前是戈壁灘、荒地,我們通過整治、改造,種上了瓜蔞,下面套種了花生,起到了很好的防沙固沙效果。”楊錦濤說。這里的砂性土壤很適合瓜蔞生長,有冰山雪水的灌溉,土地連片集中、便于管理。另外,這里晝夜溫差大,沒有病蟲害。
并非“終點”
沙漠鎖邊任務完成后,后期如何對沙漠開發利用,促進產業發展?
“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相當于在綠洲和沙漠邊緣建起一道屏障,阻住了沙漠的流動沙丘向綠洲移動。然而,這個‘邊’還需要加厚、加寬,這樣才能更好地減輕風沙對綠洲的侵襲,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鞏固鎖邊成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加強退化天然林修復、天然中幼林撫育、退化草原修復,開展天然林引洪灌溉、封沙育林等鞏固治沙成果。
11月29日,在新疆墨玉縣玉西開發區場外輸水工程現場,只見清澈的渠水通過輸水管網運至沉沙調節池,為下游灌區提供灌溉用水。
該輸水工程灌區總面積15萬畝,利用喀河機動水、老灌區節水,從皮亞勒瑪干渠引水,將所引地表水經沉沙、過濾處理后由輸水管網輸送至玉西灌區內部各用水節點,為下游玉西開發區灌區6.78萬畝新增規劃面積供水。
在玉西片區田地里,一株株嫩綠的麥苗破土而出,猶如給大地鋪上了一層生機勃勃的綠毯。
“我們這里位于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緣,土地都是沙地,沒有水根本無法種植農作物。現在有了這個輸水工程,你瞧,我們的小麥長得多好!”墨玉縣農業農村局種業發展中心主任艾斯凱爾·佧馬力說。
防沙治沙不僅是一項艱巨的生態任務,還是一項惠及民生的民心工程。
當地將生態治理與沙漠區域產業發展相結合,實施特色種養、特色林果、沙漠旅游等。大力發展沙區中藥材產業,在檉柳、梭梭行間套種甘草、白刺、瓜蔞、白芍、板藍根等,增加農民收入,實現治沙又致富。
皮山縣將防沙治沙和沙產業結合發展,通過在沙漠里種植紅柳、大蕓、瓜蔞,探索出一條生態富民之路;于田縣充分發揮當地農戶喜歡種植肉蓯蓉、玫瑰花的優勢,實現防沙治沙產業化。
沙漠鎖邊“合龍”,不是終點,而是生態建設的新起點。
據介紹,新疆將繼續以塔克拉瑪干沙漠綜合防治為重點,聚焦關鍵區域,集結優勢力量,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沙產業,進一步增加空白區“合龍”處的寬度,鞏固提升鎖邊成效,努力打造全國防治荒漠化的典范,不斷筑牢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
(記者 湯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