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份,在馬鞍山花山區金字塘附近的幸福路康養中心正式運營。不同于一般的養老服務項目,這是集養老院、護理中心、康復醫療、日間照料中心為一體的城市普惠制養老項目。除設置養老床位,還有專門的護理病床,配備專職醫護人員及醫療康復設備,可為老年人提供基本醫療及康復服務。
馬鞍山因鋼立市,城區最早環繞金字塘而建。可以說,金字塘是馬鞍山城市起源地,也是花山區歷史的見證。因此,花山區是妥妥的老城區,而如今老城區已是“老”城區。據統計,花山區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9.16萬人,占戶籍人口20.32%,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6.99萬人,占老年人口76.3%。面對人口老齡化,“老”城區怎么辦?
今年,花山區被列為全省首批醫養結合創新發展試點地區。同時,結合省級優質醫養結合示范區建設,為滿足老年人高品質和多樣性養老服務需求,該區嘗試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開啟“醫”與“養”的雙向奔赴,探索“亦醫亦養”的養老服務新模式。幸福路康養中心正是其中代表。
“亦醫亦養”,方便放心
“隔幾天就來一次,每次四十分鐘,很方便。”近日,住在馬鞍山中交仁逸康養中心的70多歲老人鄭新力來到中心的理療室,等待針灸。老人因腦梗行動不便,長期坐輪椅,他最看重中心的理療室,可以通過針灸進行康復治療。
在理療室的展板上,可以看到這里還提供推拿、按摩、拔罐等理療服務。“老人享受這些服務,都可以刷醫保,方便省心。”在該中心負責人潘婷婷指引下,可以看到中心內部還設有康復區、醫務室、排藥房等功能區,能滿足老年人基本醫療服務。
有別于尋常的養老機構,中交仁逸康養中心以“醫養結合”為理念,植入“醫”元素,提供醫療、養老、康復、護理多元化服務,尤其是認知癥照護專區,引入先進的認知癥照護模式和服務,這在馬鞍山市是“頭一份”。目前中心床位數254張,在住總人數247 人,相應地聘請了8名專業醫護人員。今年9月,該中心被認定為長三角(安徽)健康養老基地。
“轄區許多養老機構都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方便老人日常用藥、基本診療。”花山區副區長朱觀明介紹。深化醫養融合發展,全區推進醫養聯合體建設,利用現有醫療資源,鼓勵轄區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分層、分級開展合作。
今年,該區4家養老機構與市屬三甲醫院簽訂醫療合作協議,20家養老機構與基層衛生醫療機構簽訂醫療合作,醫養簽約實現全覆蓋,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雙向轉診通暢、運轉高效,全年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超5000人次。區屬醫療機構為養老機構老年人提供掛號、就醫等便利服務綠色通道達100%。
“‘小病不出門,大病有保障’,這樣老人才能住得既舒心又安心。”潘婷婷介紹,中交仁逸康養中心還與馬鞍山當地的德馭醫療馬鞍山總醫院、十七冶醫院建立了合作關系,該中心入住的老年人患大病時,可免掛號,走綠色通道入住這兩家醫院,以便有效及時救助突發疾病的老年人。
就近“借”醫,“嵌”入社區
幸福路康養中心的選址頗為講究。其所在位置過去是馬鞍山市中醫院,該院搬遷新址后,大院內一棟樓被改造為金家莊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里也是馬鞍山市中醫院醫聯體金家莊分院;今年,另一棟樓建成幸福路康養中心。
據了解,金家莊街道60歲以上戶籍老人占比超過30%,老齡化程度遠遠高于安徽省和馬鞍山市平均水平。幸福路康養中心采用“公建民營”模式,與衛生服務中心同在一個大院內的選址,主要考慮未來建設集全托養老、康養護理、日間照料、居家護理和社區食堂等功能的嵌入式養老服務綜合體。
老年人運動中心、多功能活動室、棋牌室、老年人能力評估中心……雖然“開門”不久,幸福路康養中心一樓的日間照料中心已是功能、設備齊全,可以滿足老年人休閑娛樂多種需求。而更有特色的是二樓的護理中心,每個房間的布局及配備的床位、家具等設施都與醫院病房無異。
“我們簽訂了協議,二樓做衛生服務中心和中醫院的延伸病房。老人生病可以從養老服務區直接轉至二樓病房,配備專業醫護人員,衛生服務中心提供人員培訓,幫助查房等。”負責中心運營的馬鞍山中愛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杭胡迪介紹。同時,日間照料中心日常也會借助衛生服務中心的力量為老人提供普及養生知識、進行體檢等上門服務。
據介紹,花山區大力推進嵌入式養老機構建設,計劃2026年底全面建成每個街道至少1家嵌入式養老服務綜合體。該區依托22家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和58家養老服務三級中心平臺,通過推動基層衛生機構與日間照料中心合作,進社區嵌入式醫療衛生服務。
“他們每周來一次,給我們體檢,今天我主要測一下血糖。”近日,在華城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前來活動的劉素蘭等老人順便做了個簡單的體檢,而給他們體檢的是和中心一墻之隔的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醫護人員。
“從規劃布局來看,轄區許多家日間照料中心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毗鄰而居,就近借力,方便了老人,也提升了嵌入式社區養老服務品質。”花山區民政局養老服務中心主任余曉輝介紹,衛生服務機構與日間照料中心形成良好的互動,其醫護人員每周到中心為老人服務一次,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提供預防和保健服務。
智慧醫療,優化服務
“醫養結合”如何惠及那些身患疾病,卻堅持居家養老,又需要長期病情監測的老年人?面對實際需求,花山區重塑養老服務體系和健康支撐體系。
“我母親有些不舒服,您能來做個檢查嗎?……”11月26日上午,家住花山區珍珠園四村的王女士通過臥室的電視機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醫生常婷進行了視頻連線。“老人還是老毛病,高血壓、心衰,要注意觀察……”作為老人的簽約家庭醫生,常婷輕車熟路,很快便趕到,及時為老人做了檢查。
近年來,花山區做實老年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今年該區共為65歲以上老年人建立家庭醫生簽約6.07萬人,簽約率79.8%。在此基礎上,該區依托基層衛生機構,選取享受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特殊困難老人開展家庭病床試點。王女士家就在試點之列。
“對家庭病床進行‘準病房’管理,社區醫生每周上門‘查房’一次。”花山區衛健委副主任吳長青介紹,考慮到老人智能手機操作不熟練,該區運用互聯網技術開發了居家醫養健康服務平臺,老人操作電視機遙控器,便可通過電視屏幕視頻連線醫護人員,方便日常聯系,遇有緊急情況也可遠程指導處置。
“智慧醫療”給醫養結合提供了新思路。花山區通過“互聯網+”賦能醫養結合,實現老年人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之間的互動,創新優化居家醫療服務。該區除開發居家醫養健康服務平臺,還聯合德馭醫療馬鞍山總醫院等開發推廣可穿戴醫療設備,探索智慧化慢病管理模式。
“我們有專門的醫療信息平臺,使用血壓計,運動手環等設備能對居家康養的老年人健康狀況遠程監測與智能分析,也有專業的醫療團隊長期跟蹤慢病管理。”德馭醫療馬鞍山總醫院慢病管理中心負責人趙曉麗說,“這也減輕了部分老人反復來醫院掛號檢查的負擔,少跑很多腿。”
據介紹,通過智慧化健康管理,目前花山區老年人口的高血壓患和糖尿病患病率均有所下降,醫囑依從性和醫療常識知曉率有相應提升。同時,依托區養老服務智慧平臺系統,已將17000余戶居家老人信息接入系統,出現緊急醫療需求時,能及時上門處置,提供全方位、全天候救護、助醫服務。(賈克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