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國”發布最新進展——
凌家灘遺址是長江下游地區文明化進程中的關鍵節點和關鍵地點
11月22日,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發布會,聚焦長江下游區域在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考古發現和最新科研成果,發布了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整體研究進展、江蘇東山村及寺墩遺址考古研究、安徽凌家灘遺址考古研究3個項目。
“考古中國”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項目組介紹,距今6000年前后,長江下游地區社會復雜化進程加速,進入古國時期第一階段,出現了凌家灘、東山村等中心聚落。
凌家灘遺址位于含山縣,是一處距今5800至53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心聚落遺址,總面積約160萬平方米。作為中華文明古國時代第一階段的代表、長江下游地區文明化進程中的關鍵節點和關鍵地點,凌家灘的考古新發現,為深入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更加關鍵的資料。
近年來,凌家灘遺址發掘了一處大型公共建筑;一處進出遺址的重要防御設施。一處位于墓葬區西側的燎祭遺存,共出土器物260余件。石器以鉞占絕對多數,拼合后完整石鉞60余件。玉器多為殘碎小型飾品。
以大型紅燒土遺跡為代表的大型高等級公共建筑的發現,深化了對凌家灘聚落布局的認識,證明凌家灘存在超大型的高等級的公共禮儀建筑,為大型墓葬、精美玉器的存在尋找到了相匹配的高等級的生活遺存。
凌家灘祭祀遺存的發現,為研究復原當時祭祀場景提供了鮮活的資料,完善了對墓葬祭祀區布局的認識;200余件器物的出土,豐富了凌家灘陶器玉器的種類;龍首形玉器等特殊玉器的出土,對研究中國史前用玉制度及對歷史時期禮制的影響具有重大意義。
記者 鄧婷婷
[編輯:
趙文靜 審核:王小明 戎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