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合肥11月24日電(記者 劉美子)11月23日上午,首屆安徽楚文化論壇在安徽淮南開幕,來自全國160多名專家、學者及楚文化相關研究人員相聚在舜耕山下,共話楚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首屆安徽楚文化論壇現場。新華社記者 劉美子攝
楚文化魅力獨特,影響中國歷史深遠,并澤被當代,是湘、鄂、豫、皖等省共同珍視的文化遺產。安徽地處江淮,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楚國重點經營的戰略要地。公元前241年,楚國遷都壽春,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淮南市壽縣。今年4月16日舉行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國家文物局發布了考古發掘的迄今楚國最高等級墓葬——安徽省淮南市武王墩墓的最新發現。
“皖鄂兩省地相鄰、血相連、文相親,有長江文化、淮河文化、楚漢文化、紅色文化等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淮南武王墩墓科學考古發掘以來,淮南和荊州兩地深化合作、攜手并進,學術交流日趨頻繁,文旅合作持續深化,宣傳推廣聲勢逐漸壯大,楚文化學術研究共享意識深入人心、共建格局日漸形成。”安徽省社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江濤在開幕式上表示。
今年以來,隨著武王墩墓考古發掘不斷推進,淮南市持續加大對“淮楚文化”品牌特色研究,面向全國發布淮楚文化規劃課題,并于5月舉辦首屆楚文化學術研討會。淮南師范學院、安徽省楚文化博物館還利用武王墩墓出土文物為樣,打造一批文創產品。
淮南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鄔平川表示,淮南是楚文化的積淀、傳承、轉化之地,被學界稱為楚文化研究的發源地,有目前全國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館,正在規劃建設壽春城、武王墩考古遺址公園和楚漢文化旅游核心區。淮南要以舉辦首屆安徽楚文化論壇為契機,讓淮楚文化研究熱起來、品牌樹起來、故事傳起來、生命活起來。
開幕式后,來自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理工大學、淮南師范學院、淮南市哲學學會的教授、專家、學者發表主旨演講,并就楚文物考古成果研究,楚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研究,淮楚文化與文旅融合發展研究等相關議題展開討論。
“作為先秦時期長江流域、淮河流域主流文化的楚文化,價值已遠非區域文化所能涵蓋。目前,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河南等省均已建立自己的楚文化研究團體和研究機構。”湖北省社科院文史研究所所長路彩霞建議,發揮學術研究的基礎性作用,加強楚學協同創新,優化跨地域的楚文化研究平臺,多學科多領域推進楚學發展,以楚文化為核心元素,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增強文化共同體意識,擦亮楚文化IP。
淮南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松在演講中深入探討了安徽楚文化的地位特點、基因識別、圖譜構建以及文化策略,指出安徽是楚文化最后的歸屬,呈現多元融合、傳承有序等特點。“我們要通過文旅融合的方式講好安徽楚文化故事,塑造‘北有楚文化,南有徽文化’的理念,通過遺址公園、博物館、社區公園、公眾考古和商業休閑等復合模式來創新安徽楚文化資源的利用模式。”李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