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長江 傳承文脈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安徽段)保護利用項目現場教學側記
圖為來自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沿線13個省(區、市)相關單位代表及有關業務人員實地探訪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初冬時節,長江之畔,一場關于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的交流活動在我市舉行。11月21日下午,來自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沿線13個省(區、市)相關單位代表及有關業務人員齊聚于此,實地探訪薛家洼生態園、采石磯文化生態旅游區和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地,了解我市在長江文化保護利用等方面的經驗做法,共同探討長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代表團首站抵達薛家洼生態園。這里曾是長江岸邊的“臟亂差”地帶,如今已變身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沿著長江岸線,一行人邊走邊看,感受著生態修復帶來的巨變,在蘆葦江灣處,大家紛紛拍照留念。“薛家洼的變遷,是長江大保護的生動實踐。”一位與會專家感慨道。
在采石磯文化生態旅游區,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交相輝映,訴說著歷史的厚重。專家們在李白紀念館頻頻駐足,討論如何將文化資源與生態旅游相結合,推動長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夕陽西下,代表團抵達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出土的玉器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曙光。專家們在遺址前沉思,探討如何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活”起來,讓更多人了解和傳承長江文化。
此次交流活動,不僅是一次現場教學,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與會人員紛紛表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既要注重生態修復,也要挖掘文化內涵,讓長江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
“這次來看的三個點做得都非常好,特別是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對遺址的發掘保護做得很到位。”云南省曲靖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博科科長王照明說,文化傳承靠一兩代人是遠遠不夠的,需要不斷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通過文旅融合的方式,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保護傳承的隊伍中來。
“薛家洼、采石磯和凌家灘是三種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可以看出馬鞍山在挖掘文化內涵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進行了很好的展示利用,比較吸引人。”在參觀考察后,就下一步的保護和發展,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建筑遺產研究所所長孫慧提出建議,希望能夠在挖掘更深層次內涵的基礎上,進一步彰顯它們與長江文化的關聯,把故事講好、傳播好,吸引年輕一代對文化遺產更加感興趣,更好地傳承發揚長江文化。
文/記者 張令琪 圖/記者 胡乾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