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特派員“蹲點”助農增收
博望區“兩稻兩蝦”創新項目喜迎豐收
11月13日,博望區丹陽鎮寶義村,金燦燦的稻穗鋪滿了稻田,一派豐收在即的景象。潤海家庭農場里,60畝“兩稻兩蝦”試驗田,同樣稻浪翻滾。
站在田埂上,望著近在眼前的“豐”景,農場主人尹錫全心情大好。“第一次試驗,就大獲豐收。特派員,您的功勞最大。”轉過頭,尹錫全對站在身旁的農業科技特派員陳財宗豎起了大拇指。
陳財宗是博望區農業服務站站長,他告訴記者,“兩稻兩蝦”是綜合種養新模式,通過在稻田中養殖小龍蝦和種植再生稻,實現“一田四收”,即一年內可以收獲兩次小龍蝦和兩次水稻。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還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路徑。
作為博望區農業大戶,今年初,尹錫全拿出了60畝田試驗“兩稻兩蝦”項目。“說是試驗,可具體怎么試,真的是一頭霧水。”尹錫全笑道。這時,陳財宗告訴他,不要慌,他會全程參與進來的。
農業要想豐收,首先要選好種子。因為普通水稻種植都要有一個曬田的過程,但“兩稻兩蝦”項目,田里有小龍蝦,不能放干水曬田,只能選擇耐水漬、抗倒伏的稻種。經過重重挑選,一輪輪研究,陳財宗和尹錫全終于敲定了水稻品種。
3月10日,開始育苗,陳財宗每隔一兩天就要去看一次。“‘兩稻兩蝦’水稻要比其他再生稻提前10天左右育苗,3月初溫度低,不利于育苗,隨時要觀察其生長狀況,有沒有受凍,有沒有長蟲,要不要施肥?”陳財宗說,這樣做的目的是培育出茁壯的秧苗。
到了插秧的時候,陳財宗幾乎整天扎根在田埂上,手把手指導。“插秧要注意密度,盡可能縮短分蘗期,這樣到了5月份,溫度高了,秧苗也長大了,能給小龍蝦遮陰……”陳財宗耐心地指導尹錫全。
分蘗期平穩度過、拔節期平穩度過、孕穗期平穩度過……8月中旬,第一季水稻開始收割,尹錫全驚喜地發現,每畝產量竟比往年高出100斤左右。這期間,他還收獲了一季小龍蝦,產量也不低。
隨后,割完的水稻也開始發芽、拔節、抽穗……到了眼下,進入收獲季。“這一季產量會低很多,每畝田收500斤左右,比第一季少個七八百斤,但這一季不打農藥、不施肥,大米能賣個好價錢。”第二季水稻產量不高,但尹錫全一點不急,因為這樣的稻米最便宜也能賣到5元一斤,是普通大米的2倍。
忙了大半年,尹錫全粗略算了下,這60畝試驗田,每畝小龍蝦的利潤能增加1000元左右,水稻利潤較往年增加1000元左右,平均下來,一畝田凈利潤增加2000元穩穩的。
“有了今年的試驗經驗,明年我們就能放心在全區推廣了。”作為農業科技特派員,陳財宗更開心,他打算等小麥種下去后,召集博望區所有稻漁綜合種養戶,開一個“兩稻兩蝦”創新項目推廣會,讓好項目惠及更多農民。
(記者 王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