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位于烈山區榴園村的明清石榴園采摘石榴。本報通訊員 馮樹風 攝
烈山區石榴文化節上的登山自行車比賽。本報通訊員 馮樹風 攝
淮北市南湖濕地公園十七孔橋在夕陽的照射下,呈現“金光穿洞”景象。本報通訊員 牛旭東 攝
矗立于南湖中的“淮北煤田第一鉆”,見證了淮北市烈山區的滄桑巨變。該區因開采煤炭、山石而輝煌,也飽受資源枯竭的困擾。如今,烈山區“舊貌換新顏”,曾經的礦區處處皆風景。
11月7日,烈山區入選2024年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成為皖北地區唯一入選的區。該區是如何抓住全域旅游的風口,實現資源枯竭地區轉型升級的?記者近日前往當地進行了采訪。
打造“旅游+”
放大業態聚合效應
荀子云:登高望遠。登高不僅望遠,也能望到最美的日出。在皖北就有這么一個好去處。龍脊山位于烈山區東部,泰山西南余脈在此融入平原。這里重巒疊嶂、蜿蜒曲折,因酷似龍脊背而得名。龍脊天路,宛如纏繞在龍脊山上的絲帶,深受自駕游客的喜愛。
“早就聽說過‘龍脊天路’,今年國慶假期,我就帶著老伴游玩過,這里的風景真是美不勝收啊!”來自江蘇徐州的游客馮原華告訴記者,從徐州市到龍脊山僅1個多小時車程,上午沿著山路看風景,中午品嘗當地農家美食,下午參觀石榴博物館、明清石榴園,臨走時再買點石榴、紅薯等土特產,一家人滿載而歸。
原先,石榴博物館和明清石榴園“藏在深山無人知”,龍脊天路成為網紅打卡地后,盤活了烈山區特色文化資源和農業資源,推動農文旅融合。
“以旅游業為引擎,推動資源有機整合和產業融合共進,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烈山區文旅體局局長朱赟琛說,要想成為一個讓游客來了還想來的地方,必須具備全域發展思維。該區聚焦文旅融合、農旅融合、康養融合,不斷豐富新業態和新產品供給,推動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農產品變旅游商品、農業產區變景區。
近年來,烈山區先后舉辦15屆石榴文化旅游節、8屆七彩和村梨花節、6屆南湖梅花旅游文化節和3屆地鍋雞美食文化節等活動,通過一系列文旅活動,全方位展現烈山全域旅游發展新貌,構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今年國慶前后,恰逢石榴文化旅游節期間,該區首屆華東地區越野車巡游暨汽車場地越野挑戰賽成功舉辦。
一日比賽,多日停留;一人參賽,全家旅游。根據外地參賽者抵達烈山和離開的情況來看,近三成外地觀眾和選手逗留時長超過3天,南湖、天街、草廟等地成為選手賽后游玩的好去處。
靈璧姑娘周慧慧是越野愛好者。一個多月前,她慕名來到龍脊山,在一輛由越野車改裝的咖啡吧里,做起了“旅咖”。“這里太美了,沒想到老家附近也有如此秀美的山水。”周慧慧說,她身邊有一群年輕朋友,大家在一起很開心。
秉承“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理念,烈山區打造了趙集二級揚水站、四眼井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明清石榴園、趙瓦房古民居、龍脊山等獨具文化魅力的景點景區。“石榴”旅游IP,為全域旅游發展注入文化活水。
“旅游+”的推進,不僅激發了傳統文化的潛力,也讓全域旅游發展有了更多落腳點。“無論是旅游業,還是農業、教育、健康休閑等產業,只有以創新的方式實現有機結合,才會產生‘1+1﹥2’的聚合效應。”烈山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方惠告訴記者。
破除邊界
推動“景點游”變“全域游”
距離遠、多而散,是皖北各地景點的共性問題。以烈山區為例,境內有龍脊山、鷹山、青龍山、烈山等十幾座山,各類紅色景點、農旅景點、博物館等數十處。過去,景點之間互不關聯、路途遙遠。
“景點規劃建設不足,硬件設施和服務水平參差不齊,難以形成鏈條。”朱赟琛說,全域旅游要跳出狹義的旅游概念,不再限于各個景點景區。經過探索,烈山區決定打破地域邊界,先依托四季榴園景區,把鄉村旅游串聯成線,統一規劃。
四季榴園景區位于烈山區烈山鎮榴園社區,當地盛產石榴,景區內有龍脊天路、明清石榴園、中國石榴博物館等景點。“山里的好貨出去難”,這句形容山區的話,也曾真真切切地發生在烈山區。沒有好路,2萬畝高品質石榴賣不上價,石榴博物館設施陳舊,游客稀少。
2021年至2022年,烈山區申請各類專項資金共計15.3億元,為全域旅游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改造后的中國石榴博物館,更加突出石榴歷史與文化主題,陳列各類珍貴文物展品500多件,展示歷代文人有關石榴的詩歌、文章數百首(篇),各類石榴主題的文創產品新穎獨特、琳瑯滿目。今年前10個月,已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
龍脊天路全面升級,鋪設30余公里瀝青路,標識標牌、停車場、公廁等設施一應俱全。2022年剛一開放,就受到眾多自駕游愛好者和摩友的喜愛,口碑相傳,讓昔日的荒山野嶺瞬間火爆。去年12月,龍脊天路被認定為第二批“安徽省旅游風景道”。
烈山區還創新運營管理模式,與陜西沐春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合作,開發親子樂園、云端露營、星空泡泡屋等多個娛樂項目,進一步豐富四季榴園景區的旅游業態。
龍脊天路帶火了四季榴園景區,也激活了烈山區發展全域旅游的思路。
鋪開烈山區旅游手繪地圖,以“G3京臺高速”為軸,西側是以南湖公園為代表的濕地景區,東側向北延伸出一片青翠,南莊杏樹林、明清石榴園、八里崗水庫等風景名勝星羅棋布、景色秀麗,往南則有七彩和村景區等生態人文景區,以及正在建設的華東野戰軍指揮部舊址草廟紀念館、星空田園旅游綜合體等紅色農旅融合項目,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目前,《淮北市烈山區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烈山區龍脊山策劃暨總體規劃》《十里長山文化旅游產業園項目規劃》《草廟村紅色旅游提升規劃》等編制、評審工作先后完成,全域旅游示范區規劃、建設全面推進。今年前三季度,該區接待游客量243.5萬人次、旅游收入16.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12%、15.4%。
全民共享
激發興村富民新活力
“一根井繩十八斤,有女不嫁南莊村。”曾經,這句當地民謠戳中了烈山區烈山鎮南莊村人的兩個痛處。
南莊村位于烈山鎮東北部,四面環山,山高“水遠”。“過去很缺水,全靠打井取水。”南莊村黨總支書記徐迢玉告訴記者,一個痛處是山區打井要打很深才能找到水,因此井繩又粗又重,提水很累;另一個痛處是連吃水都困難的地方,日子不會過得有多好,外地姑娘都不愿嫁進來。
兩個痛處,都指向一個“窮”字。
窮則思變。前些年實施的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讓南莊村實現“吃水自由”;2021年換屆以來的基層黨組織建設,讓南莊村夯實了黨建根基,黨總支的戰斗力、凝聚力顯著提升;全區旅游“一張圖”,讓閉塞的南莊村融入發展大潮中,沿著新建道路,15分鐘就能到達烈山鎮政府。
烈山區在發展全域旅游時,融入共享理念,讓全民共同參與、共同分享文旅產業發展成果。南莊村迎來“蝶變”。
2022年5月,烈山鎮黨委牽頭,當地14個村(社區)打破地域限制,各拿出40萬元集體經濟資金,入股聯營成立集體經濟公司,委托陜西沐春文化旅游有限公司運營四季榴園景區。
資金變股金、村集體變股東。去年,南莊村等14個村(社區)各自獲得分紅5萬元。
“往后的好日子還長著呢!”在村“兩委”會議上,徐迢玉信心滿滿地對大家說。
今年3月,南莊村入選安徽省第二批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名單,村里正立足特色資源,切實抓好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同時緊跟全域旅游發展步伐,加快推進“石頭民宿”建設,爭取早日吃上“旅游飯”。
烈山鎮榴園社區通過發展鄉村民宿、農事體驗、觀光采摘等業態,打造景區依托型鄉村旅游;古饒鎮草廟村打造紅色文旅,深耕研學資源;宋疃鎮和村社區統籌集體收益和鄉村振興資金,探索旅游開發,成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在烈山區,各鎮村既按全域旅游“一張圖”推進,實現跨“域”聯營,又因地制宜打造獨具特色的旅游產品,不搞千村一面、千景一面。
2023年,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4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22元,增長7.5%,旅游富民成效顯著。
“烈山從老礦區走來,依托治理修復后的山水資源,精心打造‘山水新城、美麗烈山’文旅品牌。今后,我們將守好‘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區’金字招牌,促進生態和旅游協同發展。同時以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為引領,注重系統思維和整體推進,加快全區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奮力打造長三角地區全域旅游新高地。”烈山區副區長胡曉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