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稻谷千重浪,又是一年豐收時。眼下,在當涂縣護河鎮護河村,種糧大戶陶華的389畝優質水稻迎來收割期。“經農業部門測產,一畝田能達到干谷1200斤左右。”陶華表示,得益于訂單種植,不僅種子、生產等有人幫,銷路和價格也不用愁。“整體算下來,能增收約5萬塊錢呢!”
金燦燦的稻谷從機艙中噴吐而出,被立即運往不遠處的馬鞍山市糧滿倉谷物種植有限公司,通過稱重、烘干、脫殼、色選等加工環節,“變身”為白花花的大米,就地轉化升值。“我們與周邊鄉鎮100多戶農戶建立訂單式種植合作關系,今年能收1.5萬余噸糧食,有效保障了產品質量和供應量。”該公司負責人李敏濤表示。
聚焦“頭”“尾”增值,拓寬糧食產業鏈,實現農業增產、農企增效、農民增收,如今的種糧,早已擺脫“靠天吃飯”,有了“事在人為”的安全感。“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扛牢糧食保供責任’‘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這都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將落實新增5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推進“四良兩優”工程,完善價格、補貼、保險等政策體系,穩定農戶種糧收益預期,支持多種糧、種好糧,為建設江淮糧倉貢獻馬鞍山力量;著力發展優質專用糧食,精細化塑造含山大米、姑溪河大米等區域公共品牌,引導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大力發展糧食類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實現從“賣原料”到“賣商品”的轉變。
秋天,收獲的不只有糧食。在當涂縣,26萬余畝河蟹,黃滿膏肥;在和縣,蔬菜產業,富了農民;在含山縣,精品林業,遍地開花……放眼全市,各地因地制宜、推動鄉村富民產業升級,一大批土特產叫得響、賣得旺,一個個特色產業各展所長,有力帶動農民致富增收。
鄉村全面振興的大棋盤里,產業振興是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指出,大力發展特色、綠色農產品種植,推動鄉村富民產業升級,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我們將大力實施數字賦能含山大米、和縣蔬菜良種育繁推、當涂河蟹‘強種育芯’等產業提質工程,加快三產融合發展,同時以更大力度開展綠色食品產業招商引資,有力推動鄉村富民產業做大做強做優。”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走進含山縣仙蹤鎮六衖村,山巒連綿、泉水潺潺,美麗的田園風光和古樸的建筑、淳樸的民風交織成畫,石屋民宿、戲水沙灘等文旅項目游人如織。日前,六衖石頭部落擬列為4A級旅游景區創建單位,已予以公示。“我們將結合和美鄉村建設,對鄉村環境進行整治提升的同時,強化項目帶動,創新鄉村業態,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六衖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劉明梅表示。
村美民富產業興,鄉村振興闊步行。“我們將牢記囑托、深學篤行,扎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深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建設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繪就村強民富的鄉村振興新圖景。”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市還將全面推進“培強扶優”“雙領共富”行動,推深做實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鞏固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力爭到2025年底全市所有村集體經營收益全部達到50萬元以上、村均經營收益突破110萬元。
記者 鄧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