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當涂縣江心鄉永祥糧油種植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永祥糧油”)的7600畝大豆喜獲豐收。收割機來回穿梭,金色的豆稈被卷入其中,收割、脫粒,一氣呵成。收割完的大豆,被運到位于普集村的農事服務中心烘干、倉儲。
“跟著年輕人種田就是不一樣,采用新型機械精播作業,統一水肥管理,統一病蟲害防控,統一技術指導。施農藥用的是無人機,播撒更均勻;收割用的是最新型的收割機,馬力大,拋撒率低。”年近六旬的種田“老把式”李奎感嘆不已。
李奎口中的年輕人,就是永祥糧油的負責人張仕成。如今,張仕杰成了普集村的CEO,通過與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合伙經營,蹚出了一條共同富裕之路。
從“工程師”到“新農人”
“當時,我們都不理解,上了這么多年學,怎么又回來務農?現在干得很成功,不愧是有文化的莊稼人。”在普集村,村民提到張仕成,都夸贊不已。
2019年,張仕成從一家出海企業電力工程師的崗位上辭職,放棄了留在海外工作的機會,毅然選擇回到家鄉創業。“當初很多人向我投來了異樣的眼光,但在我看來,農村是個干事創業的大舞臺。”張仕成說。
不久后,張仕成成立當涂縣永祥糧油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為一名“新農人”。一方面,他擴大流轉土地面積;另一方面,他參加農業技能培訓班,實地考察學習先進經驗,逐步掌握無人機植保、倉儲恒溫等操作技術,積極試行規模化、機械化、智能化種管。“傳統農業種植又累又低效,我一直想改變這個現狀,讓農業生產更加輕松高效。”張仕成說,“我們現在已經有各種型號的植保機,根據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的機器,植保機能夠快速完成施肥、打藥等,服務千畝農田,有效提高農田的管理效率。”
張仕成的弟弟張仕浩大學畢業后,在哥哥的影響下也返鄉創業。他們運用所學知識,結合新的理念,開拓農業發展新模式。今年,兄弟倆辦起張氏油坊,創立“何家洲”菜籽油品牌。通過收購合作社的油菜籽制作菜籽油,逐步形成“種植—觀賞—收割—榨油—銷售”新型產業鏈。一粒粒飽滿的菜籽,經過炒制、壓榨、提純、精煉等多道工序后,金燦燦的菜籽油從出油口流出,讓“花海”變成了“油田”。
江心鄉的農業種植被兄弟倆玩出了新花樣。當初異樣的眼光,也慢慢變成了贊許,村民們也不再擔心土地流轉費用不能及時兌現。
今年,合作社種植的7300畝小麥也實現豐收,平均畝產達900斤,多數達到一等小麥質量。從播種、施肥、病蟲害防控,到收割全程使用機械化。兄弟倆也不忘幫助周邊種植大戶、種植散戶實現農業生產自動化智能化。
從“新農人”到“合伙人”
改變家鄉的傳統農業模式,帶領更多的鄉親們致富,這是張仕成回鄉創業的初衷,但他認為合作社的帶動力還需增強。
這一想法與普集村黨支部書記何學軍一拍即合。何學軍一直想著如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蹚出一條共同富裕之路。村里有資源、有資產,但是缺人才。破解的辦法就擺在眼前,引入“合伙人”模式,走村企共建之路。
雙方共同出資建設農事服務中心,其中,日烘干200噸、總容積9000噸的倉儲烘干房項目,主要用于糧油倉儲、烘干、秸稈回收、農產品加工等,為全鄉種植戶提供就近收購、保價收購的服務。永祥糧油為控股股東,主導項目的生產經營。倉儲烘干房每年以市場價格出租形式計算占比收益。該項目所有產權(包含土建基礎、廠房、設備、管理用房)歸永祥糧油和普集村共同所有,房屋、設備的正常損耗、維護維修等費用由永祥糧油承擔。
雙方還就長期合作發展達成合作共建協議。普集村引導農戶在永祥糧油現有流轉土地基礎上,每年增加10%的基本農田供應量,讓永祥糧油用于糧油種植和農業技術開發,2025年前達到最大值;每年午季和秋季糧食收割收購時,普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出人出力為永祥糧油收購所有大戶和散戶糧食,可獲每噸100元的保底分紅收益;永祥糧油優先收購和烘干普集村村民小麥、水稻、菜籽等糧食作物。
“引入‘合伙人’模式后,相當于村里發展集體經濟有了CEO,解決了村里經營人才匱乏的難題,通過人才和資金的撬動,盤活了沉睡的資源、資產,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51.5萬元,今年預計61萬元。”何學軍表示,雖然經營完全由CEO打理,但村里也不是當“甩手掌柜”,還需要在流轉土地、糧油收購、市場營銷等方面提供實打實的服務。
成為村里的“合伙人”后,張仕成也嘗到了甜頭。“農業要想規模化發展,最終還是要走向大托管時代。”張仕成表示,如今平臺大了,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動力也更足了。
如今,普集村的“合伙人”又添新成員。縣供銷社、村集體、村干部和部分村民按比例出資入股,以打造專業化農事服務中心作為發展目標,通過服務糧食收購、代銷種子農藥化肥等方式,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記者 吳黎明 通訊員 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