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位于長江東岸的馬鞍山市薛家洼生態園內,常有市民漫步休憩。園內花團錦簇、草木蔥蘢,憑江遠眺,江水清澈、碧波蕩漾。然而,幾年前的薛家洼可不是這幅水清岸綠的美麗圖景。
薛家洼區域呈“凹”字地形,是天然的避風港。過去,薛家洼聚集著散亂污企業、非法碼頭,還有畜禽養殖場、危舊民居和大量漁民作業船及住家船,環境問題突出。從2019年起,馬鞍山市以薛家洼為突破口,啟動長江東岸環境問題綜合整治,拆除長江干、支流非法碼頭158家,整治散亂污企業756家,率先完成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禁漁和漁民退捕轉產,5146條漁船全部拆解,1.1萬名漁民轉產上岸。
“986畝的薛家洼區域經過修復岸堤、植樹復綠、清理固廢,建成了江邊的生態園,成了市民們休閑健身、觀賞江景的‘城市生態客廳’。”親歷薛家洼整治的馬鞍山花山區住建交運局重點辦相關負責人陶小慶告訴記者,現在他正負責薛家洼生態園的日常管理。
“過去吃住在船上,四處漂泊。現在上了岸,有了社保,還當上了老板,上岸漁民可以來我們這兒打工,也可以參股共同經營。”從薛家洼上岸的漁民陳蘭香變化很大。她小名“三姑娘”,2019年,薛家洼區域的漁民上岸轉產,“三姑娘”一家帶頭上了岸,家里的5條漁船被拆解,獲補助24.1萬元,分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安置房。
在當地政府鼓勵下,她與其他8戶薛家洼上岸漁民共同入股,在雨山區成立了馬鞍山市三姑娘勞務服務有限公司。目前,公司走上了正軌,有固定員工60多人,業務范圍不斷拓展。
如今,以薛家洼為重點區域的馬鞍山長江岸線生態環境和水生生物多樣性顯著改善。其中,長江刀魚種群已恢復至禁漁前的4倍。今年4月,長江馬鞍山段首次發現野生中華鱘的身影。
從空中俯瞰長江東岸馬鞍山段,薛家洼生態園、濱江公園、蘆葦江灣、楊樹林、采石磯景區等濱江景點“串珠成鏈”。目前,馬鞍山市正在努力探索拓寬生態價值實現路徑,加快整合長江岸線及全市其他地區生態文旅資源,促進生態高顏值向經濟高價值轉化。
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抓改革,健全共抓長江大保護體制機制,馬鞍山統籌治污、治岸、治漁,不斷繪就“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