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我國第一大河流,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皖江澎湃八百里,文化奔騰五千年。八百里皖江滋養著徽風皖韻,恰似安徽的血脈和脊梁。
10月13日,第二屆長江文化論壇將在馬鞍山舉行。屆時,安徽省內長江流域的合肥、滁州、馬鞍山、蕪湖、宣城、銅陵、池州、安慶、黃山將齊聚一堂,聯動舉辦本屆長江文化論壇。
本屆論壇圍繞“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主題,旨在講好長江文化故事,發揮長江流域地市合力,推動安徽長江流域宣文藝旅深度融合發展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安徽段)建設,促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文旅行業高質量發展。
從不解之緣到共生共榮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是一個地方的根與魂。
馬鞍山,長江之濱的璀璨明珠,以文化為紐帶,與長江結下不解之緣。凌家灘的文明、太白樓的詩韻、采石磯的山水,共同織就了馬鞍山與長江的深厚情緣,讓這座城市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在這里,我們追溯文明的源頭文化,感受凌家灘文化的厚重——
跨越歷史五千年,星光璀璨凌家灘。作為中華大地南方最神奇的文明所在,凌家灘閃耀著久遠的古國形態和文明曙光,在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具有標志性地位;作為馬鞍山長江文化中極具標志性的文化符號,凌家灘是馬鞍山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也是馬鞍山城市精神的重要來源。
在這里,我們欣賞長江的山水文化,領略馬鞍山的生態之美——
馬鞍山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豐富的山水文化。長江的壯闊與馬鞍山的秀美山水相結合,構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采石磯、薛家洼、大青山等自然景觀,不僅是游人的向往之地,也是長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里,我們吟詠長江的詩歌文化,體會李白的豪情與浪漫——
馬鞍山與詩歌有著深厚的情緣。自古以來,眾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千古名篇,尤其是李白將馬鞍山作為一生鐘情地,寫下《望天門山》《夜泊牛渚懷古》《姑孰十詠》《橫江詞六首》等詩篇。作為李白文化的重要承載地,馬鞍山從1989年至今,已連續舉辦35屆李白詩歌節,讓詩歌文化在這座城市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在這里,我們遇見長江的工業文化,見證鋼鐵的輝煌與榮光——
因鋼設市、因鋼興市,馬鞍山工業文化底蘊同樣深厚。中國第一只火車輪箍、第一套高速線材、第一根H型鋼在此誕生,深深地挺起了中國鋼鐵的脊梁。矗立在長江之畔、素有冶金業“江南一枝花”美譽的鋼鐵工業基地寶武馬鋼,形成了璀璨的長江工業文化,描繪了馬鞍山這座城工業史上波瀾壯闊的圖卷。
在這里,我們銘記長江的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的火種和基因——
尋革命足跡,和含等抗日根據地燃起抗敵烽火,西梁山打響“渡江戰役第一槍”;承紅色星火,薛家洼里唱起“長江大保護”進行曲,凹山湖旁打響新時代“向山大會戰”……依江而生的馬鞍山,歷經百年風雨,浸潤紅色底蘊,孕育出寶貴的紅色文化,留下了豐富的紅色資源。
長江的波濤見證了馬鞍山的工業崛起,也滋養了這片土地上的詩歌與藝術。從凌家灘的史前文明到現代工業的輝煌,從李白的詩篇到紅色革命的足跡,馬鞍山的文化與長江的血脈緊密相連,共同書寫著不朽的傳奇。
馬鞍山,一座與長江共生共榮的城市,文化已成為最堅韌的紐帶。
從同向發力到形成合力
時間回溯到一年前,盛夏時節的長江馬鞍山段,江水碧澄、千帆競渡,兩岸綠意盎然、風景如畫。2023年8月11日,以“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為主題的2023馬鞍山首屆長江文化論壇舉行。會場內,人頭攢動,座無虛席,一場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仍讓人記憶猶新。
那一次,有暢談古今、交流感悟的演講——
長江在旅游開發中具有什么樣的歷史意義及時代價值?“長江文化”的概念結構、價值定位及安徽標識是什么樣的?如何以文化長江的建設引領生態長江、經濟長江、幸福長江和安全長江的協同發展?如何展示進退有據、多元包容、風騷并舉、北風南韻、家國情重、自然率性的長江文明?解讀盡在演講中。
那一次,有碰撞思想、交流文化的沙龍——
如何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使長江成為安徽標志性文化符號,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嘉賓代表濟濟一堂,碰撞思想、深入對話,共謀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發展路徑,更好推動長江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光芒。
相較于2023馬鞍山首屆長江文化論壇,第二屆長江文化論壇“提檔升級”,由安徽省委宣傳部指導,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中共馬鞍山市委、馬鞍山市人民政府主辦,安徽省內長江流域9市聯動共同舉辦。
今年的長江文化論壇又有哪些新亮點?
據了解,今年的長江文化論壇期間,我們可以在“一句話推介一座城”活動中,通過一段視頻,一睹安徽省長江流域9市的風采。
屆時,安徽省長江流域9座城市將聯合發布文旅融合發展倡議,同飲一江水,共下一盤棋,以長江為紐帶,以文化為支撐,深入推進宣文藝旅深度融合發展,進一步提升安徽氣質、刷新安徽顏值、帶來長紅流量。
群賢畢至襄盛會,俊采星馳話藍圖。本屆論壇還邀請到4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聚焦“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設性建設”三大方面進行主旨演講,縱論長江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
論壇還將現場發布長江文化安徽十大標識研究成果。這些標識體現了安徽深厚的歷史底蘊,彰顯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發展潛力。敬請期待!
記者 任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