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大道如砥,歲月如歌。
肥東位于皖中腹地,素有“襟江近海、七省通衢”之美譽,是合肥向東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橋頭堡”。
75年前,渡江戰役總前委曾在這里領導部署和指揮了渡江戰役,自此渡江“烈火”在這片熱土上熊熊燃燒,激勵著肥東人民砥礪奮進、勇毅前行。
從渡江戰役總前委駐地到全國工業百強縣、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科技創新百強縣......75年間,伴隨著新中國成長的鏗鏘步伐,合肥市肥東縣這座有著光榮革命傳統和創新發展時代基因的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紅色瑤崗春潮涌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75年前,鄧小平、陳毅等率渡江戰役總前委機關進駐肥東瑤崗,指揮了著名的渡江戰役。渡江戰役總前委為何會選址在瑤崗?這里又有著怎樣的紅色故事?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內景
總前委會議室墻上掛著《渡江戰役進軍路線圖》;鄧小平臥室辦公桌上陳列著一盞他當年用過的煤油燈;陳毅臥室的墻壁上留有其親筆題寫的七絕詩......走進位于肥東撮鎮瑤崗村的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透過館藏實物、舊址復原等,一段崢嶸歲月躍然眼前。“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渡江戰役勝利75周年,館內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渡江戰役總前委選址在瑤崗,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群眾基礎好,當地老百姓支援前線戰斗的熱情高;二是地勢地形好,易于作戰,便于防空,利于隱蔽;三是交通便利,村莊南有合裕路、北有合浦路,兩條公路將村莊夾在中間,同時距合肥又近,利于指揮。
1949年4月初至月底,在瑤崗不足50平方米的渡江戰役總前委會議室里,每日滿是人們來去匆匆的身影。在為渡江戰役做出了一系列準備后,總前委確定渡江戰役作戰時間為4月20日。根據相關史料,1949年4月20日20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啟航南渡,拉開了渡江戰役的序幕。4月23日,解放軍跨過長江天塹,以摧枯拉朽之勢,解放南京。隨著渡江戰役的勝利,瑤崗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也載入了中國革命歷史畫卷。
為助力紅色場館舊貌換新顏,自2019年以來,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向肥東縣撥付資金230萬元,支持肥東改擴建烈士陵園,集中遷移保護零散烈士墓16座,并對92處烈士紀念設施進行規范整修。如今,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近期前來參觀的游客可能會發現,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周邊有了些新變化。從紀念館走出,不遠處具有江淮民居特色的房屋錯落有致、植被蔥郁,便是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文化生態園的核心區。
據了解,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文化生態園項目總占地約1520畝,依托當地紅色文化資源,規劃構建“一心、一環、兩分區、三版塊”景觀體系旅游集散中心。其中,一心:合肥市游客服務中心;一環:環湖紀念展示環;兩分區:文創村、創購街;三版塊:軍旅、農旅、文旅版塊,項目致力打造成合肥重要的紅色主題景區。
“在規劃建設過程中,我們不斷挖掘紅色資源,探索如何結合紀念館講好紅色故事,進而弘揚渡江精神。比如,計劃開展中小學生軍旅體驗;運用VR等技術手段再現渡江戰役作戰場景;于園內湖面中心區域打造水幕噴泉,進行渡江實景演出;農旅研學等。”合肥東部新城文旅傳媒有限公司項目專員黃帥告訴記者,項目與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相輔相成,建成后將進一步豐富紅色體驗活動,讓紅色歷史“活”起來。
目前,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文化生態園項目建設任務完成近70%。園區觀光車、游船等旅游功能配套招商已完成,項目預計明年五一開園營業,未來將聯動撮街形成合力,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產業進階“煥”新彩
薪火相傳,繼往開來。從建縣之初的典型農業縣到全國百強縣再到爭創“全國光伏第一縣”,探究肥東產業何以“進階”向上,不妨從被視為縣域產業新地標的光伏產業說起。
合肥協鑫集成生產車間
在位于肥東縣的合肥協鑫集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全自動化流水線馬力全開,一件件光伏產品有序下線。作為全球最大的高效光伏組件項目之一,協鑫集成60GW超級光伏組件項目于2020年落戶肥東,總投資180億元。
“目前一期項目北區1號、2號廠房全面達產,合肥協鑫集成去年實現規上產值超110億,成為繼中鹽、晶科后肥東縣又一家產值過百億企業。”合肥協鑫集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項目助理總指揮王賀表示,在肥發展的良好勢頭讓企業發展信心更足,未來合肥基地將打造成協鑫集成全球供應鏈中心、研發中心和制造中心,助力肥東打造千億級光伏新能源產業集群。
協鑫集成落戶合肥后連續三年實現跨越式增長是肥東招大引強、培育產業的一個典型案例。近年來,肥東強工業、促轉型,瞄準新興產業,搶抓機遇、主動作為,持續做好雙招雙引工作,推動產業結構提檔升級,工業保持穩固向優發展態勢,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全縣高質量發展脈動愈加強勁。
隨著產業加速布局,肥東“新光大道”群星璀璨。“新光大道”即新能源新材料、光伏光電、大健康大數據、軌道交通和裝備制造產業。
根據2024年肥東縣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肥東光伏產業加速集聚,清電硅片、協鑫南區組件、晶科光伏材料等延鏈補鏈強鏈項目接續落地,涵蓋硅片、電池片、組件、背板、膠膜、邊框支架的完整光伏產業鏈全面形成,實現產值347億元,占規上工業產值41.8%。生物醫藥產業生態加速構建,集聚企業30余家,百億產業集群即將形成。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破題起勢,奔圖打印機、繼峰座椅等項目陸續投產。
為釋放招商引資“強磁場”,賦能高質量發展,今年上半年,肥東重塑招商機制,成立先進光儲、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11個產業專班,新簽約項目36個,協議投資額307億元。開展“重點項目攻堅年”行動,成立項目推進專班,將327個重點項目納入一體化平臺調度,上半年億元以上重點項目開工率60%、超序時進度。建立縣四大班子領導包聯225家重點“四上企業”機制,服務保障臨規臨限、達規達限企業積極“升規入統”,新增“四上企業” 89家、增長6.1%。樹立“科技即產業”理念,中子科學研究院簽約入駐,肥東科創中心正式開園。
著眼“新”,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力“改”,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錨定“強”,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肥東正以不斷攀登的姿態朝著既定目標任務勇毅前行,意氣風發走向未來。
宜居城里話幸福
大街小巷,流動文化血脈;市井阡陌,升騰人間煙火。肥東的“變”與“不變”,老百姓看在眼里、記在心上。
“這些年肥東變化很大,就拿我家附近來說。經改造,小區內之前狹窄的內部道路拓寬了,使得車輛進出更方便,房子外立面粉刷一新,還規劃了停車位,住起來更稱心了。”家住肥東縣林業小區的趙大姐說。隨著東城公園、體育公園等不斷拓展的公園綠地,肥東將“開窗見綠、出門入園”的詩意生活送到群眾身邊,用綠色描繪民眾幸福生活底色。
肥東和睦河航拍(黃永東 攝)
十八聯圩生態濕地蓄洪區項目加快建設,生態效益補償管養考核居環巢湖十大濕地之首,“最好名片”越擦越亮;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實施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13個,完成荒山復綠3000畝、森林撫育1.5萬畝;實施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及流域生態修復項目,讓群眾飲水安全更有保障;開展群眾“家門口”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專項整治行動;管灣濕地公園、六家畈文旅小鎮、紅石咀公園等一個個生態文旅地標“出圈出彩”......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點綠成金”的肥東實踐仍在繼續。
一條店埠河穿城而過,陪伴一代代人成長,見證一座城的崛起。
自小在肥東長大的桑女士是位“90后”,畢業后回到肥東工作。“畢業之初在上海等地工作過,那會過年回家看到肥東發展越來越好了,也就動了回家的念頭。”桑女士說,近些年明顯感到肥東交通越來越便捷,高架路網四通八達,肥東白龍機場開航后在家門口打“飛的”去旅行成為時尚。閑暇時去肥東大劇院看話劇、去肥東博物館看展,或是約上三五好友去周邊露營都挺方便。
肥東之變,在產業進階、在生活質量的提高;不變的是理想信念、為民初心。今年上半年,肥東著力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44.9億元用于民生支出,50項民生實事近70%提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完善“重點辦理件縣委主要領導簽批、分管領導領辦、責任單位落實、專班督辦”工作機制,民聲呼應市級賽馬提升至全市前列。東城實驗三小等項目加快建設,新投用幼兒園3所。合肥公共衛生中心加快建設,縣醫院公共衛生綜合樓等竣工驗收,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縣創建通過省級驗收。
“今年以來,縣民政局堅持以基本民生保障為根本,以社會救助工作為抓手,緊緊圍繞民生實事目標責任,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肥東縣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8月底,全縣在冊低保對象16331戶24141人,累計發放資金15278余萬元。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上,完成肥東縣200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居家適老化改造任務。同時,推進社區“救急難”互助社建設,目前,全縣已完成20個鄉鎮“救急難”互助社聯合會登記成立和249個社區“救急難”互助社備案成立。
一件件“可感可及”的民生實事、一份份兜底解憂的“民生禮包”,成了肥東人身邊的“小確幸”。
從歷史深處奔涌而來,向民族復興澎湃而去。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肥東將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錨定建設“五個強縣”奮斗目標,凝心聚力謀發展,馳而不息抓落實,努力為全面推動強國建設、復興偉業貢獻肥東力量。(記者 謝蕓 朱曉桐 楊雪 楊曦 李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