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阜陽10月2日消息(記者周然 見習記者張琳琳)“啪!”燈熄了。漆黑中,兩束光亮了,身著彩衣、手持琵琶的“天女”邁著輕盈步伐,從天而降,觀眾席上頓時響起歡呼聲,雜技演出開場了!
看雜技、訪古跡、品美食……10月1日,逾兩萬名游客匯聚安徽省臨泉縣長官雜技小鎮,用看雜技表演、逛非遺市集的方式歡度國慶假期。
雜技劇場演出現場(趙懷勇攝)
據悉,臨泉雜技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近年來,通過市場引導和創新,臨泉雜技已被打造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名片和文旅產業。作為以民間雜技為主題的特色小鎮,長官雜技小鎮融入紅色文化、晉商文化、民族文化等元素,讓雜技藝術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臨美雜技團是長官雜技小鎮的頂梁柱。團長尹波出生于雜技世家,5歲學藝的他從小跟著父親尹燕春走南闖北,多年來一直在全國各地帶團演出,多次獲得全國、省級雜技大獎。2021年,作為臨泉引進的專業雜技人才,尹波回到家鄉。“我們小時候學雜耍為了討生活,而現在,當年的雜耍已走進藝術殿堂,實現了從‘走四方’‘入殿堂’到‘出國門’的蝶變。”尹波介紹,臨泉雜技已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作為非遺傳承人,他一直致力于將臨泉雜技傳向世界。
為了讓雜技充滿美感,尹波還嘗試將舞蹈、話劇、魔術、武打、影視特效等元素融入雜技,創作出雜技劇《我要當紅軍》《英雄張蘊華》《少年姜子牙》等作品。“我現在還在編排新的劇目,除了在劇場演出,我們還‘走出去’,讓更多人欣賞到雜技的獨特魅力。”
雜技劇場演出現場(央廣網見習記者 張琳琳 攝)
10月1日下午,剛表演完綢吊的雜技演員張露露又投入了彩排,“晚上要在廣場篝火晚會上表演戶外雜技。”25歲的張露露與雜技結緣已有13年。當年在街頭看到雜技表演,只有12歲的她一下子被擊中,“我覺得雜技表演精彩、刺激,很有趣。”
學習雜技需要極大的毅力與耐心。“練倒立、柔術、力量,這些都是基本功,每天大量重復地練習,也崩潰過。”張露露坦言,綢吊表演中有轉脖套的動作,剛開始練習這套動作時,由于不停轉圈,她兩腮的皮膚都被磨破了,“練得辛苦時,會大哭一場,再接著練。”在張露露的心里,雜技已經成為她身體的一部分,是雜技給了她登上各大舞臺的機會,讓她走得更遠。
臨泉雜技博物館(央廣網見習記者 張琳琳 攝)
正是由于從業人員的熱愛與堅持,臨泉雜技從街頭走向舞臺中心。而為了讓這項“非遺”深度融入人們生活,臨泉縣先后創辦了6所雜技學校,建設了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市級非遺傳習基地和雜技博物館,鼓勵雜技節目創新,一大批新人涌現,一大批雜技節目走向全國演出平臺。臨泉縣還啟動“周末雜技大舞臺”演出活動,每周末雜技小鎮“民間絕活展演”“傳統節目展演”成為大舞臺的亮點。正在開展的“雜技研學”項目,也吸引著更多外地學子來長官雜技小鎮體驗雜技魅力。
目前,臨泉已有雜技團隊872個,從業人員超過2.8萬人,雜技產業年創收入逾5億元,雜技產業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