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是一個疊翠流金的美好時節。
一場國家級、世界性的盛會如期而至——9月20日至23日,2024世界制造業大會在合肥舉辦。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
自2018年以來,世界制造業大會在安徽已成功舉辦六屆。
5年前的9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制造業大會親致賀信,強調要“共同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機遇,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推動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安徽辦好世界制造業大會、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
安徽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指出,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構建以六大傳統優勢產業、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七大創新領域未來產業、八大優質高效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5年來,安徽始終堅持創新驅動,聚焦制造業三大變革,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入實施制造強省戰略,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大省到新興工業大省、制造業大省的歷史性跨越。
2018年至2023年,安徽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5%,高于全國2.1個百分點,這一增速居全國第4位;2023年,全省規上工業營收5.1萬億元,躍居中西部第1位、全國第7位,工業增加值總量1.4萬億元、升至全國第10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居全國第5位。
“在過去的18個月里,我們組織了兩個考察團去了安徽,這很不尋常。”中國美國商會主席譚森說,“15年前安徽并沒有被很多外企關注,但在過去幾年里,安徽持續改革開放,優化營商環境,所以從事制造業的公司對安徽很感興趣。”
是什么讓安徽“不尋常”?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中國新經濟的縮影,一個在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和高科技領域迅速崛起的地區。”這是渣打銀行(中國)行長魯靜的“安徽印象”——今年4月下旬,渣打銀行合肥分行正式開業。
作為高能級的制造業開放合作平臺,6年來,世界制造業大會開放主題更加鮮明,制造特色更加彰顯,合作成果更加豐碩。
來自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國政要及政府官員、600多位世界500強高管出席了大會。3347家企業在這里集中展示了制造業領域新產品新技術新成果。大會累計促成合作簽約項目3600余個、實際完成投資超1.5萬億元。
2024世界制造業大會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聚焦安徽“4433”萬千億產業體系,持續深化項目對接。大會召開前,已初步摸排大會備選簽約項目超700個、投資額超3500億元。
“我們很看好安徽的發展前景。就在2024年,我們在合肥設立了新公司。”阿爾斯通中國區總裁耿明說。
2014年,阿爾斯通在蕪湖成立蕪湖阿爾斯通,從此揭開了阿爾斯通在安徽省的軌道交通產業布局。10年后再設新公司,旨在實現“1+1>2”的協同發展目標,在安徽構建以創新研發、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一體化的深度融合的投資模式。
透過世界制造業大會的這扇“窗”,全球產業界正在看到,“安徽制造”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征程上涌動著的澎湃活力和強勁動能,不僅厚植著一個區域向上躍升的活力根脈,更深刻展示著制造業變革圖強的“星辰大海”。
不要低估一顆向上的心
安徽緊抓創新這個“關鍵變量”,以開放合作拓展制造業創新發展更大空間,厚植創新沃土,在資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給予制造業最大支持,以優質要素的集聚來支撐制造業高端化躍升。
進入九月,華為與江淮汽車聯合打造的鴻蒙智行“第四界”——“MAEXTRO尊界”又有新進展: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將持有的十余枚“尊界”“MAEXTRO”“MASTRO”等文字和圖形商標轉讓至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相關企業負責人透露,鴻蒙智行的“第四界”品牌將對標超豪華品牌車型,定價將達到百萬元級別,首款產品計劃于年底下線,2025年上半年上市。
華為攜手江汽,問鼎高端汽車市場,既是科技與汽車產業的深度融合,也是安徽汽車產業邁向高端的又一次“搶灘試水”。
奇瑞集團集中優勢資源打造了高端品牌——星途。今年5月至8月,蔚來汽車連續4個月銷量超2萬臺,持續站穩高端純電汽車市場。
從20世紀60年代安徽第一輛整車下線,到2023年汽車產量居全國第二、出口居全國第一,如今,安徽已擁有包括奇瑞、江汽、蔚來等在內的7家整車企業以及4000多家汽車零部件、后市場企業。
回首多年發展歷程,不難發現,正是一次次向價值鏈上游的攀升,成就了安徽汽車產業不斷“換擋加速”、提“質”升級。
高端化,是走向制造強國、制造強省的必由之路。
無論是產業經濟學中著名的“微笑曲線”,還是曾經“出口8億件襯衫才能換一架大型飛機”的經歷,都在揭示只有深耕技術與品牌,加速邁向高端環節,提升產品附加值,才能重塑競爭優勢,改變發展格局。
作為科教大省,創新的優勢給了安徽制造業邁向高端化的底氣。
安徽堅持聚焦原始創新“從0到1”的突破、應用研究“從1到100”的跨越,深化產學研用合作對接,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讓更多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科技發明從“書架”走向“貨架”,點亮“科技樹”、形成“產業林”。
截至2023年底,全省研發投入強度居全國第7位,制造業企業創新活躍度居全國第3位。依托行業龍頭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安徽已擁有3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并列全國首位,爭創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44家、居全國第6位。
抓住“關鍵變量”,安徽厚培產業沃土。
產業高端化離不開資本護航,安徽便構筑起多層次資本市場。
1.73萬億元的“基金叢林”覆蓋了企業從初創期到成長期、成熟期全生命周期。其中主題基金群聚焦十大新興產業。
產業高端化離不開高端人才。安徽實施人才興皖工程,加快匯聚戰略“帥才”、產業“英才”、青年“俊才”、制造“匠才”。全省人才總量近1300萬人。
產業高端化離不開一流環境。安徽堅持頂格傾聽,頂格協調,頂格推進,建立健全服務企業機制,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據全國工商聯“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顯示,安徽省市場環境指標連續兩年位居全國第四。
“如果說人才和技術是種子的話,完整的產業鏈就是合適的土壤,而資金和配套設施就是它的養分。只有擁有充足的養分和適宜的土壤,整個科創的種子才能快速地成長。”合肥乘翎微電子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首席技術官許偉偉博士說。
兩年多前,他從美國硅谷回到安徽合肥創業,從事電源芯片研發設計。“我們創業時考慮安徽合肥,首先看重的就是這里有相對完備的產業鏈。”
堅實的創新底座,帶來安徽制造的“低調奢華”——一批“產業重器”次第涌現:
機器人領域,埃夫特突破了機器人控制器底層運動控制算法基礎代碼,整機自主化率提升至100%,弧焊機器人、防爆機器人成為國家標志性產品;
工業母機領域,合鍛智能大型鍛壓成形機床國內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二;
航空航天領域,應流集團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高溫合金葉片技術水平國際領先,中電科鉆石飛機在全球通用飛機制造業中排名第三;
醫療裝備領域,銳世科技全數字PET/CT(功能代謝顯像/解剖結構顯像)取得臨床應用新進展,中科離子成功實現質子治療設備國產化、小型化;
半導體設備領域,合肥芯碁微裝自主研制的PCB(印刷電路板)光刻直寫設備、合肥欣奕華的鈣鈦礦真空鍍膜機、御微半導體的12寸晶圓檢測裝備全球領先。
2024世界制造業大會上展出的“啟江”二號人形機器人、九州云箭“龍云”火箭發動機、“本源悟空”超導量子計算機等亦是“安徽制造”的最新成果。
安徽憑借“科創+產業”“龍頭+配套”的有效打法,按照“龍頭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生態”的發展路徑,推動了一批新興產業聚鏈成群、集群成勢。
汽車產業“汽”勢磅礴,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追光逐日,新型顯示滿“屏”生輝,集成電路“芯”光燦爛,人工智能“星火”燎原……
聯想、海爾、京東方、蔚來汽車、晶合集成等產業先鋒在安徽落地生根。
如今,安徽全省汽車全產業鏈、裝備制造營收已突破1萬億元,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營收居全國第3位,新型顯示產業營收居全國第2位,機器人產業營收居全國第6位。
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全省規上工業比重已由2013年的20.7%提升至2023年的42.9%,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60%。
實現了從“銅墻鐵壁”到“芯屏汽合”“集終生智”的突圍進擊,眼下,“安徽制造”又將目光聚焦到了未來產業的開拓上,聚力打造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引領高地,加快建設10個左右未來產業先導區。
今夏巴黎奧運會上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永遠不要低估一顆冠軍的心。
邁向高端化的征途,正如為奪冠付出的努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長期跬步積累后的騏驥一躍。
“安徽制造”致力于從跟跑向領跑跨越,是在持之以恒地攀“高”向“新”中,挺起了“工業脊梁”。
算力時代的底氣
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傳統制造業升級改造,構建服務中小企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并積極打造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建設人工智能產業高地。數實融合,效率變革,正在成為安徽制造業進擊的“靈魂”。
“燈塔工廠”被譽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工廠”,是當今全球制造業智能制造和數字化水平的標桿。
走進位于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燈塔工廠”之一——聯寶(合肥)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只見工廠的“智慧大腦”高速運轉,被命名為“哪吒線”“水星線”“火星線”“閃電線”的各條智能標桿生產線有條不紊地響應著客戶復雜多樣的個性化定制需求。通過智能排產系統,該工廠排產耗時從原來的6小時直接縮短到每天1.5分鐘,高峰時期每0.5秒就可以下線一臺筆記本電腦。
像聯寶科技這樣的“燈塔工廠”,安徽已擁有5家,數量位居全國第3位。同時,安徽還培育了國家級5G工廠19個,數量居全國第4位。
數實融合,效率變革,正在成為安徽制造業進擊的“靈魂”。
近年來,安徽以數字化轉型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出臺系統政策,實施“數字領航”鏈接、中小企業數字化普及、區域數字化轉型等十大工程,多能級構建制造業數字賦能體系。
新型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發展和傳統經濟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支撐。對新型基礎設施的布局,安徽堅持前瞻性建設,不斷打牢“地基”。
華為云華東(蕪湖)數據中心開通服務、“東數西算”蕪湖數據中心集群正式上線,羚羊平臺發布業內首個全國產化算力底座……目前,安徽已建成5G基站13.8萬個,居全國第一方陣,同時,建成標識解析二級節點10家,并與國家頂級節點完成對接,累計標識注冊量達5億。截至6月底,安徽全省智能算力規模超10000P。
隨著通用人工智能日新月異發展,AI算力日益成為關注焦點。當下,正在步入一個“算力時代”。
“華為云華東(蕪湖)數據中心的開服,將為華東和華中地區提供更低時延、更安全可靠、更加創新的多樣化規模算力服務。”今年6月份,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安徽蕪湖表示,華為將持續通過盤古大模型服務,解難題、做難事,幫助客戶訓練好自己的大模型,并以昇騰云服務為各行各業提供澎湃的AI算力。華為還將深入實施全面智能化戰略,助推各行各業智能化升級。
蕪湖是“東數西算”長三角兩大樞紐之一,是中部六省唯一的數據中心集群,這也是徐直軍說這番話的重要底氣所在。
安徽用積極推動工業互聯網為傳統產業注入“數”“智”新動能。
在銅陵,曾經“笨重”的銅業正發生著“智”的改變。銅陵有色圍繞“123N”一體化戰略部署,即“1個智慧大腦+2個平臺+3個方向(礦山、冶煉、加工)+N類5G融合應用”,將5G、工業互聯網和智能化應用場景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企業智能制造、智能管控、智能決策能力。
過去,300人的電解車間年產電解銅不到20萬噸。現在,車間人員減少到110人,產量不僅翻倍,優質品率也由98.5%提高到99.89%。
27年前從蕪湖荒灘小草房起家的奇瑞集團,前不久首次登榜《財富》雜志公布的世界500強企業榜單,居第385位。
歷經中國汽車發展速度最快的黃金時期和轉型力度最大的變革期,最終帶領企業成長為擁有1420萬全球用戶、業務覆蓋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國自主品牌車企,奇瑞集團董事長尹同躍感慨,數字化轉型是奇瑞迎接行業挑戰的關鍵舉措之一。
2021年,奇瑞攜手卡奧斯打造了汽車行業首個大規模應用工業互聯網平臺——海行云HiGOPlat工業互聯網平臺。平臺背后不再是奇瑞一家,而是一個賦能了2萬多家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生態圈。去年8月,該平臺成功入選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
中小企業的“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是數字化轉型的一個普遍難點。
為此,安徽專門拿出3億元給3萬家企業每家發1萬元消費券,激勵中小微制造企業購買數字化軟件服務包,積極迎接數字化轉型發展大勢。
2021年9月,安徽省工業信息化主管部門與科大訊飛聯合打造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助力中小微制造業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發展。如今,平臺用戶總量有136.3萬,累計服務企業976.8萬次。
在安徽,工業云平臺應用率已達62.5%,居全國第4位。安徽已建設國家級“雙跨”平臺3個、國家級特色平臺22個,數量均居全國第5位;安徽也成為全國首批數字化轉型貫標試點省。
在工業互聯網的加持下,越來越多的工廠正在變得更加“聰明”。
而伴隨著通用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前沿技術領域的革命性突破,數字化、智能化的深度進一步拓展,被賦予了更多內涵。當前,安徽正編制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行動方案,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大模型+軟件開發”生態體系,培育一批以訊飛星火、“知了”工業品大模型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產品。
“去年6月份,我陪同德國聯邦智庫的代表訪問了合鍛集團。來了之后,感到非常意外。”德國聯邦中小企業聯合會中國區會長鄧睿洲說,這家安徽企業不僅做到了國內第一,還通過和德國一家鍛造企業合資合作,并最終收購了它。“這也證明了安徽企業的制造功底相當深厚扎實。”
“智”轉“數”改,夯實了安徽制造的功底。
如今,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安徽制造的發展大勢,成為幾乎所有企業未來發展的必修課。
以“智”造引領,撬動企業、產業生產組織方式變革,安徽制造業由此獲得全新的“加速度”。
我們大家的未來
綠色制造,推動制造業全方位轉型、全過程改造、全鏈條變革、全領域提升。傳統產業“脫胎換骨”、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新興產業“強筋壯骨”、持續發力綠色低碳,共同書寫著“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的生動實踐。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是大勢所趨、國際共識,碳中和、碳達峰“雙碳”目標對區域制造業發展提出更高要求。
制造業是節能減碳的主體。推動制造業綠色化,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瓶頸、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這是一條艱難而正確的路——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實現“雙贏”,安徽制造業如何求索?
是挑戰,更是機會。
綠色制造,推動制造業全方位轉型、全過程改造、全鏈條變革、全領域提升,正引領帶動產業鏈供應鏈深度綠色變革。
安徽,正以一場以“智能綠色”為主題的制造革命,重塑“安徽制造”的鮮明底色。
在安徽海螺集團白馬山水泥廠,靠“吃”二氧化碳當植物氣肥的番茄皮薄肉厚、鮮紅圓潤。
這種植物氣肥,便是來自海螺建成的世界首條萬噸級以上水泥窯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純化環保示范項目,可以將水泥窯煙氣去除粉塵等雜質后,分別轉化為純度99.9%以上的工業和食品級二氧化碳。
水泥行業是碳排放大戶之一,作為水泥行業領軍企業,海螺集團不斷實現原有技術的改進和落后工藝的提升,穩步推進清潔化生產,實現了從“灰色制造”到“綠色智造”。目前,海螺集團有超40座礦山取得國家級“綠色礦山”證書,蕪湖海螺、銅陵海螺、荻港海螺等多家公司榮獲工信部“綠色工廠”稱號。
安徽推動傳統行業兼并重組集約發展,聚焦工業領域節能降碳主攻方向,制定實施了《安徽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等規劃,落實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建材等重點行業節能提效目標和路徑。制定重點企業節能改造計劃,定期開展能效核查,目前全省已有96個生產裝置(生產線)通過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或工藝優化實現能效提升,年節能量達86.4萬噸標準煤。
開展新一批重點企業“一企一策”節能減煤降碳診斷,實現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工業節能監察全覆蓋,安徽新增國家級能效“領跑者”企業居全國第6位。
這是一場深刻的制造業“生態蝶變”。
綠色工廠“綻放”,綠色園區涌現,鐫刻著近年來安徽綠色制造體系加快構建的足跡。
安徽全省80%的國家級園區和75%的省級園區已完成循環化改造,創建省級節水型企業44家、省級節水型園區14個。
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240家、綠色工業園區24個、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42家。各級綠色工廠2023年度產值約為1.46萬億元,約占全省規上工業總產值的28.63%。
傳統產業“脫胎換骨”、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新興產業“強筋壯骨”、持續發力綠色低碳,共同書寫著“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的生動實踐。
今年8月,安徽省首臺氫能重卡上線運營交車儀式舉行,這也標志著安徽正式實現氫能重卡示范應用零的突破。
這是由江汽集團聯合明天氫能公司正向開發的18噸重卡車型,搭載明天氫能公司自主技術115kW高性能燃料電池系統,具有超長續航、超低氫耗、零碳環保等特點。
氫能來源廣泛、清潔高效,正在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載體。
“安徽在氫能儲存方面、燃料電池技術和應用方面處于全國領先地位,這得益于安徽為氫能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支持。”明天氫能創始人、董事長王朝云表示,安徽有許多地區對于氫能產業的發展表現出強烈的意愿和積極性,將為全省氫能產業的整體布局和資源配置帶來新的機遇。
如今,位于六安的明天氫能公司是國內燃料電池行業排頭兵,擁有國內首座萬套級燃料電池工廠,先后填補了全國首座兆瓦級氫能綜合利用站、安徽首條氫能公交線路等場景的空白。在去年世界制造業大會上,明天氫能公司參展的210kW氫燃料電池系統,一經亮相,就獲得了多筆訂單。
新故相推舒畫卷,丹青妙手向翠峰。
安徽聚力發展綠色低碳新興產業,統籌實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等產業集群建設,加快打造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新引擎。
推進綠色低碳改造、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培育壯大綠色產業……
產業逐綠、低碳突圍的安徽實踐,彰顯的不只是對綠色低碳的承諾,更能從中看到安徽制造、安徽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廣闊空間以及充滿更多可能性的廣泛場景。
不僅如此,安徽產業發展也呈現結構布局更加優化合理、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有效提升、綠色生產方式加速演進的發展態勢。
來自安徽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的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3年,安徽全省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0.7%,超“十四五”序時進度目標1.4個百分點,以較低的能耗增幅貢獻服務全省工業經濟快速增長,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綠色發展讓安徽制造“走出去”更有底氣,“世界貨架”上出現了越來越多來自安徽的“新三樣”產品的身影。
今年1月至8月,安徽電動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318.8億元,增長14.6%。
標普全球發布的2023年全球光伏逆變器出貨量排名顯示,安徽陽光電源再次蟬聯全球第一。依托全球六大研發中心和完善的銷服網絡,陽光電源已持續助力全球數百個國家和地區綠色轉型。
“可再生能源是我們大家的未來,會為我們的子孫后代清潔我們的星球。陽光電源如此高速發展,是了不起的公司!”在陽光電源光儲集團美洲大區工作的加布里埃拉·加里略·拉芙蕾絲,一直為自己成為一名陽光電源員工而自豪。
安徽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指出,“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實現新提升,加快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
今天,世界的目光聚焦于這片土地。
安徽,正以綠色制造蘊含的美好情懷,迎接世界制造業大會的到來。世界,正見證著“皖美制造”的綠色魅力與無限可能。
(本報記者 豐 靜 許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