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是城市各種資源配置的載體。隨著新型工業化的推進,發展空間不足成為產業升級的瓶頸。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導產業騰出土地,博望區如何破題?
近日,自然資源部發布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第一批典型案例,全國共18個案例入選,博望區產業園“園區—單元—項目”管理模式名列其中。該模式強化規劃引領,推進騰籠換鳥、產業重塑,以合同約束稅收貢獻,激勵用地主體自主節地,推行重載工業多層廠房“機器上樓、汽車上頂”節地技術,向空間要效益。
機器上樓、汽車上頂
向上要空間
220噸的履帶吊車,輕松吊起一根10多噸重的預制梁,放在已豎好的框架柱上。日前,記者走進博望高端數控機床智造園項目(一標段)施工現場,映入眼簾的是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一號車間第一層、第二層施工結束,正在進行第三層的框架柱施工,一輛混凝土泵車舉著長臂往框架間澆筑混凝土。二號車間正在架設首層的預制梁,再過幾天,首層就能封頂。
高端數控機床智造園項目(一標段),是博望區首個由政府部門投資建設的“機器上樓、 汽車上頂”產業園,總占地面積48.28畝。
和常見的單層廠房不同,該項目由兩棟三層的立體式廠房組成。“一層是機械加工企業,二層是精加工企業,三層主要發展倉儲、電子產品產業。”博新高科總經理助理夏本銀介紹道。
“項目采取了預制預應力梁板吊裝的施工方式,相比傳統的現澆式廠房空間規劃布局更加合理,極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時,降低了建設成本,提高了施工過程的安全系數。”中國十七冶集團博望高端數控機床智造園項目(一標段)工程部負責人蘆宏康說。
距離高端數控機床智造園項目(一標段)不遠,博望高新區產業重塑高質量發展項目(二期)——科技孵化園(C區)也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
該項目建設用地面積約41.68畝,擬建11個單體,包括3棟車間、1棟汽車坡道、1棟綜合樓等。目前,綜合樓主體施工已完成,一號、二號車間正在進行鋼膜框架柱的吊裝、澆筑,汽車坡道完成了地下室建設。
科技孵化園(C區)同樣是“機器上樓、汽車上頂”產業園,車間都是三層結構。一層是重型機械設備制造,二層、三層是輕型機械設備制造或產品精加工,私家車停樓頂,實現從水平生產線向垂直生產線的轉變。
廠房平面變立體,容積率直線上升。“2022年,博望高新區綜合容積率僅為0.89,近兩年來通過產業重塑與十大產業園建設,綜合容積率得到提高。據測算,兩個已落地的‘機器上樓 汽車上頂’產業園,容積率均超過2.2。”夏本銀說。
設置畝均門檻
倒逼企業節約集約用地
高端數控機床智造園項目(一標段)預計明年3月份交付,招商工作還沒有正式啟動,但已有企業迫不及待申請入駐。夏本銀說,企業不是想入駐就能入駐,還要經過嚴格的審核。
在“園區—單元—項目”管理模式中,博望區完善單元區域評估工作,制定工業項目“331”標準,即新增工業項目畝均固定資產投資不低于300萬元、畝均稅收不低于3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強度不低于1億元。
同時,博望區強化合同管地,用地面積與稅收貢獻相掛鉤,倒逼企業節約集約用地。項目招商時簽訂對賭協議,以畝均效益為導向,企業用地面積與稅收貢獻相掛鉤,提升用地單位節約集約用地意識,實現了“要我節約”向“我要節約”轉變。
設置畝均稅收門檻,成效到底如何?近兩年,博望區持續開展產業重塑行動,精心打造“十大產業園區”,以畝均效益為標尺,設置準入門檻,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截至2024年4月,首批十個標準化廠房產業園項目占地714畝,面積約72萬平方米,總投資23.4億元,首批入駐企業46家,騰退安置企業的總產值由5.5億元提升至41億元,畝均產值由66萬元提升至511萬元,畝均稅收由2萬元提升至20萬元。
記者 王永霞 通訊員 謝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