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馬城際鐵路馬鞍山段八座車站初露“芳容”
風格各異 特色鮮明
隨著站廳層完成最后澆筑,慈湖站正式進入站臺層施工,主體結構施工進展有序;隨著四股軌道的陸續鋪設,九華路站全線軌道鋪設工作邁進新階段……
進入九月,寧馬城際鐵路馬鞍山段建設迎“新”。和以往的更新不同,這一次的重點是沿線8座車站建設風頭正勁。
作為一條跨省跨市的都市圈通勤鐵路,寧馬城際鐵路起自南京市西善橋站,終點為馬鞍山市當涂南站,全線長約54.23公里,共設16座車站,其中南京段8座,馬鞍山段8座。
“寧馬城際鐵路馬鞍山段線路全長27.72公里,其8座車站全部為高架車站,分別為慈湖站、湖北路站、湖南路站、雨山東路站、九華路站、采石河站、當涂東站、當涂南站。”項目建設方楚江城際公司負責人魏喜介紹,“湖北路站、湖南路站、雨山東路站、九華路站、采石河站、當涂東站、當涂南站等7座車站主體結構及二次結構已完成,湖北路站、湖南路站、雨山東路站、九華路站、采石河站、當涂東站等6座車站已啟動裝飾裝修施工,慈湖站正在進行主體結構施工。”
記者從項目建設方楚江城際公司獲悉,根據最新設計方案,8座車站按照一站一景的要求,將地方歷史文化、城市特色、周邊環境、沿線景觀等要素進行了深度糅合,風格各異,特色鮮明。
“躍馬江東”慈湖站位于慈湖高新區,是寧馬城際鐵路進入馬鞍山的第一站,設于天門大道與中杭路交叉路口西南側中杭集團地塊內,站廳層位于地面一層,為路側高架兩層雙島四線站。設到發線,站前站后設單折返線。方案以標志性的馬鞍形態為出發點,以一個簡潔并富有張力的馬鞍結構結合兩側V形支撐實現輕盈造型,突出表達慈湖高新區的“科技”“智造”特征,看似城市門戶,藏有深深的城市記憶。
“錦繡花山”湖北路站位于馬鞍山城市生活區的中心站點,設于江東大道與湖北東路交叉路口南側,為路中高架三層側式站,于車站東西兩側設出入口。方案以極簡的建筑體量和豐富的立面變化實現“錦繡”的花山意象,表達了“繁花似錦”“山巒起伏”的韻律美、生態美。
“律動詩城”湖南路站設于江東大道與湖南東路交叉路口南側,為路中高架三層側式站,于車站東西兩側設出入口。該站通過單元化處理,建筑表皮展現出一種漸變流動的概念,從而表達一種抽象的山水和自然的建筑意象。
“雨潤天澤”雨山東路站設于江東大道與雨山東路交叉路口南側,為路中高架三層側式站,于車站東西兩側設出入口,坐擁雨山湖與佳山的絕佳風景。方案以水滴的流線造型、中心對稱為主要特征,表達了“向心聚力”,“宜居福地”的文化內涵,站房整體柔美靈動,形態優美現代,與城市環境渾然一體。
“山水詩都”九華路站是寧馬城際鐵路全線首座開工建設的站房,設于九華東路與江東大道交叉口南側,為路中高架三層側式站。站房造型以弧線形式表達“山水”的柔美和秀麗,波浪流線傳遞“詩都”的動感和韻律。
“采石水韻”采石河站位于江東大道與規劃超山路路口北側,為路中高架三層雙島四線站。該站以“采石水韻”作為設計立意,提取采石河的水波韻律,賦予屋面水波韻律和立面的豎向交錯變化,生成動態的采石微波形式。
“姑孰新風”當涂東站設于江東大道與黃池東路交叉路口南側,沿江東大道呈南北向架設,為路中高架三層側式站,和當涂客運站在江東大道旁臨街而立,兩個屋頂中間高起,形式呼應,形成城市門闕的造型意象。該站立面采用通透的鋸齒形玻璃幕墻,與汽車站形成視線對話。
“一馬當先”當涂南站設于江東大道南路與規劃緯四路交叉路口西南象限地塊內,為高架三層島式車站。該站以駿馬奔騰的造型表達“聚山納川、一馬當先”的城市精神,大面積的玻璃幕墻減少了對未來兩側城市影響,回應了未來兩側的商業氛圍。
(記者 劉小慶 通訊員 湯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