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成城奪高產
——當涂國家級糧油單產提升示范基地見聞
記者 吳黎明
8月底,正值水稻孕穗期,當涂縣塘南鎮南圩的6000多畝稻子長勢喜人,安徽盛農農業集團公司(以下簡稱盛農公司)農技員李臘生自然成了大忙人。
“水稻孕穗期需做好水分管理、溫度管理、施肥管理、防倒伏管理及除草管理工作,這對于提升水稻單產至關重要。”正在田中查看稻子長勢的李臘生說,尤其要做好管水工作,此時要灌深水護苗,同時不能斷水,以防止高溫干旱天氣造成的空秕粒增多結實率減低的情況。同時,追肥需根據田間及秧苗的生長情況來進行,對于地力肥、基肥足、稻苗長勢旺的田塊需少施,同時追肥時需與深灌水相結合,并做好病蟲草害防治工作,以保證水稻高產優產。
“提高糧油單產一直是公司孜孜以求的目標,今年又一個關鍵節點。”盛農公司董事長夏金林告訴記者,今年農業農村部發布科技支撐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國家示范基地名單,我省濉溪縣、譙城區、太和縣、當涂縣等4縣區上榜,當涂示范基地建設單位就是盛農公司。
單產提升自然要靠科技支撐。為此,盛農公司結合當涂縣農業農村局推介發布本區域的農業主導品種,重點推廣南粳46、寧香粳3號、Y兩優957、揚幅麥12、寧雜1818等水稻小麥油菜品種。同時,示范展示新技術、新模式。
技術上,開展稻-麥(油)綠色豐產增效技術集成示范。集成運用農作物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水稻工廠化育秧及機插側深施肥技術、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以及秸稈還田等關鍵技術開展水稻、小麥(油菜)大面積單產提升示范展示。生產過程充分利用“互聯網+”農業物聯網技術,開展全程機械化、智慧化管理。
模式上,開展綠色循環農業模式示范展示。示范水稻-紫云英(油菜)輪作、發酵床養豬,推廣稻-鴨-紫云英綠色循環農業模式、豬-稻-油循環農業模式,實現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稻-鴨-紫云英”模式,即在稻田放養幼鴨、鴨吃稻田蟲草、螺螄,耘田、鴨糞肥田。水稻實行單季種植,與紫云英輪作,紫云英可觀賞,放養蜂蜜,喂養禽類,花期又可深翻肥田。“稻-豬(禽)-油”模式,即稻米加工的米糠、菜餅適量用于養豬(禽),稻殼用于發酵床養豬場、家禽養殖場的墊料,豬場豬糞稻殼經發酵后用于水稻育秧基質生產。
“科技小院模式是新時代農業科技研發與應用的先頭陣地,對當前基層農業技術應用示范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自從被列入國家級糧油單產提升示范基地后,中國農業大學當涂盛農科技小院袁先福博士來基地就更勤了。中國農業大學當涂盛農科技小院于2013年5月成立,是中國農業大學授予的我省首個科技小院。10年來,中國農業大學聯合安徽科技學院,與盛農公司共建產學研合作基地,實現了育人育糧“雙豐收”。袁先福博士入職安徽科技學院后,就投身當涂水稻科技小院進行技術指導和科學研究,參與組建多學科人才創新團隊。
令袁先福博士高興的是,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們從種植到收獲,堅持吃住在田頭,厚植了愛農情懷,練就了興農本領。現在,小院的研究生們獨立參與開發《水稻富硒葉面肥的推廣與應用》,獲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二等獎,并申報獲得了安徽省研究生創新創業項目。
當涂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引進為抓手,以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為引領,切實發揮科技對單產提升有力支撐作用,大力提升稻、麥、油主要農作物大面積單產水平,切實建設好科技支撐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國家示范基地,力爭把示范基地建成科學研究試驗田、人員培訓觀摩田、單產農業樣板田和農業決策參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