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持續高溫,在荃銀農科院的玉米種植基地里,“90后”董思源身上的深紅色外衣已經濕透。
“你看,這一排玉米植株,這些就明顯出現病變,再往前走,這些玉米的谷子還是完好的。”記者在現場看到,同一排玉米,有些發霉、發白,幾乎絕種;有些谷粒完好、依舊金黃。董思源解釋,“同一塊田地,不同玉米植株出現不同性狀,原因就在于種子抗病性不同”。
董思源是荃銀農科院“利用生物育種技術創制廣譜抗病玉米”課題組的田間負責人。他告訴記者:“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機械化的普及,玉米種植在抗病、抗蟲、抗除草劑等方面都在尋求著突破。國內外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抗蟲和抗除草劑方向,在玉米抗病方面研究相對較少,且現有研究僅針對單一病害產生抗性,遠遠滿足不了抗病育種的需要。”
良種一粒重千鈞,影響著農業生產效率與質量的方方面面。在極端天氣日益增多的當下,玉米更易引發病害。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荃銀農科院院長張從合帶領團隊開始這項研究。
“在與中國科學院專家的交流中,我得知中藥材——天麻,這是一種抗真菌蛋白。那么將天麻蛋白轉入玉米中,能不能使玉米抗真菌性病害?”6年前,張從合大膽設想,并開始付諸試驗,“通過進一步的研究,2022年3月我們發現其對玉米小斑病、南方銹病以及穗腐病的病菌具有抑制作用,這是首個對玉米多種真菌病害具有廣譜抗性的蛋白。試驗進一步深化,通過兩年的時間,在合肥和海南我們成功培育到了第6代,并在這個期間進行了5次的抗病接種工作,篩選出了具有廣譜抗性且穩定遺傳的單系。”
前不久,安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抗病鑒定團隊來到了荃銀農科院的玉米種植基地,他們的抗病鑒定試驗結果顯示,具有廣譜抗性且穩定遺傳的單系對小斑病、南方銹病以及穗腐病表現出抗性甚至達到高抗水平。
好消息傳來。8月2日,這一方法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發送的發明專利證書,該專利是目前國內第一個利用生物育種技術創制廣譜抗病玉米的專利。“這一新方法若推廣,玉米將有效減少病害,預計畝產能提高15%。”站在種植基地里,望著金黃色的玉米穗,張從合笑著說。
好種子如何育出來?科技是催化劑。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創新應用,能夠加速育種過程,提高精準度,推動誕生更多更好的新品種。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加快選育推廣生產急需的自主優良品種。這是連續兩年“一號文件”提到生物育種產業化,而在去年,“一號文件”提出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有序擴大試點范圍,規范種植管理。
“近年來,我們積極與各大科研院所、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同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速生物育種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以培育出產量更高、更有營養,更耐受極端天氣的農作物,助力農業糧食安全。”張從合說。
放眼全省,安徽已有“育繁推”一體化企業12家,居全國第2位,全省年制種能力達10億公斤,居全國第4位,年種子銷售額居全國第3位。
■ 本報記者 何 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