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地處皖東的安徽省滁州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小崗村時的殷殷囑托,全面貫徹落實安徽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大力弘揚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小崗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積極探索創新,先后承擔95項國家級和143項省級改革試點。
聚焦群眾所需、人才所想、企業所急、基層所盼,大膽試、大膽闖的滁州,一項項可推廣、可復制的“滁州經驗”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以源源不斷的改革之力引領滁州發展之變、闊步現代化新征程,推動滁州經濟發展穩居全省第三、躋身全國百強。
敢為人先,繪就皖東豐收圖景
立秋后的鳳陽縣小崗村,一望無際的水稻即將迎來豐收的喜悅。種糧大戶程夕兵每天都要去田間地頭查看苗情。“通過采用物理滅蟲、綠肥壯田、減少化肥農藥使用等綠色種植技術,農藥、肥料利用率提高20%以上,每畝土地節約成本60元。”程夕兵介紹,他的家庭農場提供育秧服務面積達2800畝、插秧服務面積達2200畝,水稻、小麥飛防服務面積達5000畝,經營服務純收入80多萬元。
土地之上,更多的發展力量正持續迸發。瞄準三產融合發展路徑,小崗村構建起以現代農業為基礎,以農產品加工為核心,以鄉村旅游、研學拓展、培訓教育等為支撐的現代鄉村產業發展格局;占地面積5平方公里的省級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園里,知名企業盼盼食品的生產線已擴增至26條,以小崗村及周邊村莊的農副產品為原料開展深加工,各類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安徽省蒸谷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圍繞“蒸谷米”開拓出水稻育種、產品研發、設備制造等多個板塊,先進加工生產線出口至海外;高科種業、小崗新鑼等項目陸續簽約落地,技術含量高、集約化程度高、附加值高的農產品加工和綠色食品產業串珠成鏈。
近年來,小崗村先行探索實施省級以上農村改革試點17項,其中國家級8項,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化試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等一批改革走在全省全國前列。
今年年初,小崗村村民迎來第7次分紅,年年增加的分紅收入,源于小崗村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改革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推動著小崗村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面貌發生歷史性轉變。
高舉改革旗幟,勇當改革先鋒,堅定不移深化農村改革。小崗村獲頒全國首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書,設立全國首支村級鄉村振興產業基金,成立全省首家村級鄉村振興支行,今年新獲批國家級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項目……
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奮力探索更多中國農村改革的‘滁州方案’。”滁州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表示,農村改革是滁州的紅色基因和金字招牌。該市堅持每年把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農業強市建設作為硬性工作任務,堅持抓小崗促全市,7年累計承擔涉農國家級改革試點41項、省級51項,一大批改革在全國全省探索了路徑、創造了經驗。特別是今年以來,國家級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3項整市試點深入推進,獲批全國首批整市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
一系列改革舉措,激活的不僅僅是小崗村的土地和人力資源,更是牽動滁州市廣袤鄉村盤活資源、推進土地流轉、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壯美藍圖正一步步變為現實。
改革賦能,激活發展“一池春水”
滁州是魚米之鄉,更是全國商品糧基地,被稱為“皖東第一糧倉”。今年以來,滁州市深入貫徹落實《安徽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規劃》,加快建設百億斤皖東糧倉,2024年夏糧產量189.55萬噸,比去年同期增加3.04萬噸,增量居全省第一位;夏糧面積497.97萬畝,比去年增加3.32萬畝,增量居全省第一位;夏糧單產380.65公斤/畝,比去年增加3.6公斤/畝,單產增幅0.95%,居全省第一位。
耀眼的成績單離不開活力四射的農業經營主體。全市擁有家庭農場兩萬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7900多家,居全省前列;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達5000多家,全市承包地流轉率超60%。
作為全省唯一獲批的全國整市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市,滁州堅持聚焦糧食安全“國之大者”,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連續5年新建高標準農田面積均居全省第一位,連續6年獲省政府督查激勵。去年糧食總產95.43億斤,增量和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位。同時,在全省率先開展整市域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保險試點,投保面積185萬畝。
全市有38個中心村依托28萬畝高標準農田,以鄉村產業為支撐,一體推進人居環境改善,著力打造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美麗田園。其中有27個村被評為省級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中心村。
滁州市在全省率先開展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全市982萬畝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應頒盡頒,80萬農戶吃上了“定心丸”。
聚焦釋放改革活力,不斷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發展,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積極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
炎炎夏日,天長市汊澗鎮汊北村華云百合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云帶領工人在蔬菜大棚里收獲豇豆、韭菜、絲瓜等。去年11月,陳云拿到了安徽省首批農業生產設施所有權登記證。他利用此證抵押,獲得銀行200萬元授信額度,成功貸款80萬元,用于蔬菜大棚的改造提升和水肥一體化應用。這得益于在全省率先探索開展的農業生產設施確權登記和抵押貸款試點工作。通過明晰設施產權,創新設置農業生產設施所有權登記證,既為生產設施上了“戶口”,又為經營主體融資打開了“窗口”,解決“無權可抵”問題。
以人為本,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一代文宗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定格在滁州的青山綠水中。滁州的出名也因此得益于歐陽修的“代言”推介。
滁州市一直致力于保護開發好讓人驚嘆的這片“林壑”,目前全市森林面積736.68萬畝。該市以深化林長制改革為抓手,全力推動林企增效、林地增產和林農增收,讓萬千資源演變為萬千產業,推動“綠水青山”有“顏值”更有“產值”。
走進南譙區施集鎮,蜿蜒的山路邊一棵棵麻櫟樹長勢喜人;專業木炭合作社里,一箱箱打包封箱的麻櫟木炭即將踏上“漂洋過海”的旅程。“我們現在都愿意種麻櫟樹,不僅省心,收益還又多又快!”“這批木炭是準備出口日本的,現在都供不應求”……說起種植麻櫟給生活帶來的變化,村民和合作社負責人連連稱贊。
麻櫟,耐干旱、耐瘠薄、長勢好,兼具儲材、儲碳、儲能等用途,是江淮丘陵地區優良鄉土樹種,也是百姓增收致富的理想樹種。滁州市創新麻櫟短輪伐期經營模式,將經營周期由50年至70年縮短到5年至7年,每年每畝收益700元左右。這讓“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變成“當代人栽樹,當代人受益”。不僅因地制宜打造林業產業新業態,還極大拓寬了林農增收渠道,充分調動群眾植樹造林的積極性。同時推動產業科技化、生態化、集約化,推廣麻櫟兩個國家行業標準,打造麻櫟全產業鏈經營示范樣板區,培育國家及省級林業龍頭企業12家,推動形成菊花炭、食用菌等八大產業。
地處皖蘇交界處的來安縣池杉湖濕地公園內,一株株池杉倒映在清澈的湖面上像一幅油畫。池杉林深處,鳥兒星星點點,白的是白鷺,黑的是鸕鶿,或盤旋高空,或站立枝頭,或浮潛水中,一唱一和,彰顯著生命的律動。“上世紀80年代,為響應國家植樹造林計劃,來安縣將地勢低洼、遇雨成澇,且常年無法種植農作物的雷官鎮楊渡村黃大圩選作林場,種植5萬余株適宜低洼灘涂生長的池杉。此后數十年間,由于河流改道,河水長期浸沒,這片池杉林形成了水中有樹、樹下有魚、樹上有鳥的‘水上森林’。”公園負責人韓匯山介紹,出資承包這片水域后,開始對池杉林及周邊濕地進行系統保護修復。全面實施池杉湖周邊退耕退漁還濕,對濕地周邊居民實施搬遷安置,擴大池杉湖濕地面積,實施退耕還濕,并廣泛栽種荷花睡蓮,為鳥類生存騰出空間。
改革釋放發展動能,振興迎來發展新景。滁州正以創建農村改革試驗區為契機,統籌推進農村改革擴面、提速、集成,不斷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努力讓試驗區變為經驗區。獲批全國首批、安徽唯一氣候投融資試點,截至去年年底,滁州市氣候投融資入庫重點項目265個、總投資6985億元,分別居全國第二位、第一位;持續深化河湖長制改革,明湖創成全國首個“幸福湖”,皇慶湖等26個河湖創成省級幸福河湖,數量和質量均居全省前列;扎實推進全國林長制改革示范區先行區建設,頒發全省首批林業碳票,發放全省首筆“碳票生態貸”100萬元……
滁州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升級、蝶變,從全面小康邁向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勾勒出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壯美畫卷,打出誠意滿滿的改革“民生牌”,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持續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楊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