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林修竹的敬亭山,碧波萬頃的青弋江。時至末伏,走進位于皖南的安徽省宣城市,滿目的綠意撲面而來。以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建設為契機,宣城市積極探索綠色發展新機制,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推動清潔低碳能源產業鏈、供應鏈聯動創新,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將生態含綠量轉變為發展含金量,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探索新路徑。
向綠而行
沒有高聳的煙囪、沒有發電裝置,走進宣城市全域虛擬電廠,記者看到控制中心的數字大屏上,全市的儲能容量、電源裝機總量、用電負荷等數據一目了然。
“我們借助數字化賦能,將分布在全市的光伏電站、5G基站、儲能資源、汽車充電樁等零散資源進行優化聚合,提高電力系統的運行效率和穩定性。”國網宣城供電公司綜合能源業務負責人樊超越說,“依托虛擬電廠,下一步我們還將拓展綠電交易、光儲充一體化等新模式、新業態,助力綠色低碳發展。”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宣城市積極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加快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2023年,宣城市新增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裝機量超55萬千瓦、同比增長17%以上。截至目前,全市已建、在建和謀劃建設的抽水蓄能電站26座,總裝機容量約1920萬千瓦。
樊超越告訴記者,目前,宣城全域虛擬電廠已完成宣城市、郎溪縣的市縣兩級聯動,作為新型電力系統的組成部分,虛擬電廠依托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技術,促進源、網、荷、儲協調發展,提升電網對清潔能源的接納、配置、調控能力。
風機槳葉緩緩轉動,屋頂和車棚上的光伏板熠熠發光,位于宣城市宣州區的古泉供電所是安徽省首座“風光儲直柔充”零碳供電所,通過風光發電、建筑儲電、柔性供電的模式,供電所構建起集源、網、荷、儲為一體的“綠色微電網”,綠電自發自用,實現零碳運行。
“‘綠色微電網’體量不大,能量可不小,每年可以發電5.94萬千瓦時,年均可減少碳排放32.7噸。”古泉供電所負責人楊智會自豪地告訴記者,通過零碳供電所的示范應用,為綠色轉型提供新樣本。
“轉”出新賽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成立安徽省首家“兩山銀行”、創新推出“碳匯質押”貸、完成安徽省首單林業碳匯交易……立足優越的生態資源稟賦,宣城市積極開展“碳匯森林”行動,探索碳匯交易場景創新,推動森林“碳庫”向“錢庫”轉變,將生態含綠量轉變為發展含金量。
隨著城鎮化快速推進,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占全社會碳排放總量比例將提高。宣城市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制定能源、工業、交通、農業農村、城鄉建設等領域低碳轉型專項方案,持續推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
“目前我們已建成153個充電站、409臺充電樁,全年充電量突破1000萬千瓦時。”國網宣城供電公司綜合能源公司總經理楊金龍介紹,公司先后與旌德縣政府、績溪縣政府、廣德市政府簽訂全域充電樁建設協議,滿足群眾低碳出行需求。
完善公共停車場充電設施建設、推進綠色社區創建行動、探索開展建筑全周期碳排放研究……宣城市提出,到2025年底,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新建工業廠房、公共建筑太陽能光伏應用比例達到50%。
在宣城市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安徽中鼎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將車間屋頂變成小型分布式光伏電站,每年可發電3360萬度,年均減少碳排放約2.6萬噸。
加快探索園區“低碳+循環”綠色發展模式,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圍繞磷石膏、粉煤灰和建筑垃圾等工業固體廢棄物開展循環綜合利用,協同處理園區的各類固廢,打造工業固廢循環利用產業集群,實現減污降碳與廢物利用協同增效。
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相關負責人說,通過優化能源結構和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生產、低碳生活、環保生態有機融合。
激活“綠”動能
宣城依山傍水,風光如畫。宣城市加快清潔低碳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創新,拓展綠色發展新空間。
數字化車間內,一條條自動生產線有序運轉,走進位于宣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安徽華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記者注意到,車間屋頂上裝有異質結太陽能電池板,無聲地將綠色能源轉化為生產線上的清潔動能。
“堅持綠色發展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石,通過新技術、新場景的創新迭代,不斷提升產業的含綠量,公司成長為異質結電池賽道的獨角獸企業,今年的訂單量實現了翻番。”安徽華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戰略負責人李鵬凱說。
產業煥新、發展向綠。宣城市將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納入工業強市計劃,瞄準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加大雙招雙引力度,聚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2023年,宣城市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落地項目達118個。
依托華晟新能源等龍頭企業,宣城市聚焦異質結、異質結鈣鈦礦疊層等前沿光伏技術,發揮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作用,加大關鍵技術攻關,推進綠色技術創新成果產業轉化。
“在綠色賽道持續發力,公司已經獲得了國際權威機構的碳足跡認證。瞄準光-儲-氫一體化平價目標,公司正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聯手,開展‘異質結+鈣鈦礦’疊層技術攻關,進一步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全社會綠色轉型貢獻一份力量。”李鵬凱信心十足地告訴記者。
在宣城經濟技術開發區,能源監測“大腦”實時在線,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對園區碳排放數據的全生命周期進行監測分析,及時為企業提供節能診斷、綠色貸款支撐等綠色服務,助力打造“低碳園區”。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宣城市加快推動制造業向能源消費低碳化、資源利用循環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品供給綠色化轉型,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拓展新空間。2023年,宣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9%,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