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江淮大地,葳蕤蔥蘢。
如火如荼的項目建設,機械臂飛舞的現代化工廠,先進制造業涌現出的新業態、新技術、新產品……安徽正奮力書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答卷。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安徽考察時強調,要深刻把握發展的階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
四年來,安徽牢記囑托,錨定現代化,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如今,全球10%的顯示面板產自安徽;全國50%的光伏玻璃、20%的光伏組件、15%的家電、10%的汽車是“安徽制造”。
從傳統的農業大省向新興工業大省和制造業大省的歷史性跨越,安徽步履鏗鏘。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安徽干在實處、走在前列,高質量發展動能強勁。
整零協同,“首位產業”行穩致遠
8月15日,蔚來第二品牌樂道L60首臺量產車在合肥新橋蔚來第二工廠下線。這是蔚來面向主流大眾市場開發的下沉品牌,預計今年9月正式上市。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蔚來的每一輛車都在安徽生產。
安徽緊緊抓住新能源汽車產業爆發的機遇,吸引多家整車與核心零部件頭部企業在皖布局。
蔚來汽車在此“加碼”。2020年蔚來汽車與合肥市政府達成合作,啟動EC6量產項目,并將蔚來中國總部入駐合肥,今年6月,蔚來交付新車21209臺,同比增長98%,創歷史新高;第二季度,交付新車57373臺,同比增長143.9%。
大眾汽車也來“入股”。2020年,大眾投資約10億歐元獲得江汽集團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并增持江淮大眾股份至75%。“此后的幾年內,大眾頻繁加大在肥投資。除了整車制造基地一期、二期項目外,大眾還先后設立數字化銷售、核心零部件、軟件等項目,成立大眾中國科技有限公司,加上大眾先前在國軒和江汽的股權投資,大眾與合肥累計共開展了8個重點合作項目,計劃總投資超700億元。”合肥市外事辦主任劉鵬告訴記者。
“2023年,合肥比亞迪生產基地已生產整車近50萬輛,實現產值突破600億元。”長豐縣下塘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除此之外,比亞迪在蚌埠布局的刀片電池工廠、在阜陽布局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項目、在無為布局的動力電池工廠等與合肥比亞迪整車項目一起共同為安徽貢獻了近千億元產值。
如今,在7家整車企業的牽引帶動下,安徽已形成了包含4000多家汽車零部件、后市場企業的完整汽車產業生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崛起,更加助推“首位產業”取得歷史性突破。
今年上半年,安徽全省汽車產量150.6萬輛,同比增長46.7%,占全國比重10.8%。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62.1萬輛,同比增長81.4%,占全國比重12.6%。安徽汽車制造業不僅是省內經濟的重要發展引擎之一,也已成為全國汽車產業增長的重要“發動機”。
“未來,我們將繼續圍繞創新、智造、服務、文化、人才、資本、開放等七大生態,明確產業集群建設目標任務。”安徽省汽車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產業飛輪效應的帶動下,安徽正以技術創新為引領,加速構筑起產業發展新優勢。
聚鏈成群,新興產業梯次成長
安徽要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關鍵靠創新”。依托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新興產業成為安徽推動經濟增“量”提“質”、快速崛起的最佳發力點。
作為科教大省,安徽產業創新、技術創新土壤深厚。憑借“科創+產業”“龍頭+配套”的有效打法,不僅是汽車產業,安徽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集成電路、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也聚鏈成群,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炎炎夏日,走進合肥新站高新區,只見京東方、維信諾、彩虹液晶、美國康寧等企業生產線一片繁忙。自2008年京東方落戶以來,這里一路高歌,形成了國內面板產能最大、產業鏈最完善、技術水平最先進的新型顯示產業集群。
瞄準第三代顯示技術,2020年合肥新站高新區與中國大陸首家OLED產品供應商維信諾共同點亮了總投資550億元的G6全柔AMOLED生產線。今年5月,合肥再次與維信諾簽署了《投資合作備忘錄》,擬投資550億元,建設第8.6代AMOLED生產線項目,攜手向生產效率更高的OLED高世代生產線進軍。如今,在合肥新站,已有超過120家新型顯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匯聚于此,共同構成了一個“新型顯示之都”。
正是在“芯屏”產業帶動下,今年上半年,安徽電子信息行業增加值增長32.7%,對工業增長貢獻率達 31.8%,居各行業之首。其中,液晶顯示屏、集成電路產量分別增長28.4%、69.9%。
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是安徽重點打造的另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興產業。
素有“石英之鄉”美譽的鳳陽縣,石英砂資源豐富,在發展以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上,優勢得天獨厚。近年來,鳳陽縣委敏銳地抓住產業技術迭代帶來的窗口機會,全力追“光”逐“電”。
明確光伏產業為支柱產業,舉全縣之力打造千億硅谷,鳳陽縣近三年平均每年都有一個百億以上項目簽約落地:2020年簽約總投資110億元福萊特年產400萬噸光伏組件蓋板玻璃及深加工項目;2021年簽約總投資220億元鳳陽縣海螺光伏綠色產業園項目;2022年簽約總投資100億元尚德20GW高效組件產業園項目;2023年,簽約總投資165億元東旭光電光電顯示項目……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協同發展效應不斷放大,合肥、滁州、宣城等地也在光伏制造業和儲能領域異軍突起。2023年,安徽全省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2967.4億元,躍居全國第3位,創歷史新高。
2021年,安徽省成立十大新興產業推進組工作專班,助推構建從千億級到萬億級的產業梯次發展格局。去年12月,安徽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指導意見》,致力打造多個世界級以及國家級產業集群。
在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有力支撐下,2023年安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突破5萬億元、居中西部第1位。
數“智”轉型,傳統產業升級煥新
大數據、大算力、大模型等數智技術加速迭代的時代,傳統產業亦是比拼高質量發展的另一“主戰場”。
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指出,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現代化水平。
近年來,安徽不斷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推進新型工業化,積極在傳統產業中挖掘發展的新賽道,搶占未來的制高點。
日前,伴隨著G6410次復興號動車駛入長沙南站,整列裝用在復興號動車組上的馬鋼高速車輪也安全“跑”完載客運用測評階段的60萬公里,完成了商業化應用前的最后“大考”,向著高速車輪替代進口的市場化運用再次邁出關鍵一步。
馬鋼車輪的順利進階,離不開馬鋼集團在數智化上的重塑。2020年以來,馬鋼集團錨定全流程、全工序、全要素、全集成打造智慧制造示范基地,構建了“1個管控中心+10個智控中心”的“一廠一中心”智慧模式,成為區域數智賦能轉型升級示范標桿。
H型鋼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入選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馬鋼交材、長江鋼鐵入選國家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冷軋總廠、馬鋼交材被評為“安徽省智能工廠”,馬鋼鋼鐵制造工業互聯網平臺入選安徽省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在智能升級的加持下,馬鋼人均年產鋼量從2019年的780噸躍升至2022年的1336噸。
“通過實施‘龍頭鏈動’,安徽推進龍頭骨干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典型示范項目,帶動產業鏈上下游輻射推廣,已打造龍頭企業數字化轉型典型示范項目109個,帶動2700多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實施了數字化轉型。”省工信廳二級巡視員潘峰告訴記者,目前,海螺集團、馬鋼集團已成為全國“數字領航”企業。
“燈塔工廠”被譽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工廠”,代表著當今全球制造業領域智能制造和數字化最高水平。
自動化的流水線、人工智能(AI)控制系統以及隨處可見的顯示屏實時顯示生產數據和監控畫面……走進位于合肥高新區的美的洗衣機合肥工廠,工廠信息化建設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廣泛應用5G、區塊鏈、仿真、數字孿生等先進技術,我們最終實現訂單交付周期縮短56%、品質異常停線率降低55%等目標。”
2020年以來,安徽已相繼打造了聯合利華合肥工業園、美的洗衣機合肥工廠、聯想集團合肥產業基地、合肥海爾卡奧斯智控互聯工廠、海爾合肥空調互聯工廠等5家“燈塔工廠”,總數位居全國第三。
數字化的轉型升級,讓合肥家電制造這個千億傳統產業保持持久競爭力。家電“四大件”產量近1億臺、居全國第2位。
“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共有1.91萬家規上企業啟動了數字化改造,占全部規上企業的82.68%。我省多項試點示范指標居全國前5位,數字化轉型工作已經走在全國前列。”潘峰表示。
加快“數智”融合,已成為安徽推動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重要路徑。
銳意改革,營商環境向新向優
經濟要發展,還得拼環境。良好的營商環境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代表一個地區的軟實力。
安徽堅定不移大抓營商環境建設,努力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8月8日至11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創業營企業家團來安徽考察,開展游學活動。來自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機器人、智慧醫療等領域的40多家企業負責人,參加了活動。他們都是創業者中的“佼佼者”,對營商環境最敏感。安徽的發展熱度、創業氛圍、干部狀態等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許多企業家都表達了想要尋找更多合作機會的想法。
在安徽,優化營商環境已成為永不竣工的工程。一方面,安徽在做實做細重商、安商、親商、暖商、護商各項工作上下足功夫。
連續多年,安徽以創建一流營商環境為新春第一會主題,并定期召開省民營企業家懇談會,帶動市、縣兩級黨委政府召開懇談會、座談會2350次,解決企業問題訴求12547個。
安徽還成功打造世界制造業大會、投資安徽行、“徽動全球”等高水平開放平臺,為科技和產業創新營造了開放包容、多元共生的良好生態。截至目前,世界制造業大會已連續舉辦六屆,2023年促成合作簽約項目587個、總投資3425億元,成為安徽“雙招雙引”的“金字招牌”。
同時,安徽以營商環境改革為牽引,釋放政策紅利,助推產業向“新”,助力企業向“優”。截至目前,安徽已常態化對標滬蘇浙推出8批825項改革舉措。
建立政策優惠“免申即享”機制,迭代升級“一網通辦”“一網統管”,推廣政務服務“辦不成事窗口”改革……一項項走在全國前列的改革探索,讓經營主體多起來、活起來、壯大起來。
站在新起點,安徽將繼續秉承改革的基因,在優化營商環境上取得新突破,更大程度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經營主體內生動力,為實體經濟保駕護航,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