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中的徐淙祥。(資料照片)
7月25日,利用盛夏農閑,徐淙祥的“鄉村課堂”又“開講”了。
這次召開的2024秋季高素質農民培訓班,由太和縣農業農村局、太和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組織,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承辦,從太和縣選出來的150位“新農人”,在大新鎮進行了集中培訓。“培訓內容主要是小麥玉米大豆優質高產栽培,培訓完要考試,發畢業證。”主講人之一的徐淙祥介紹說。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其中“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重大目標,讓徐淙祥格外關注。在他看來,不斷提高農民專業素養,培養更多既懂先進技術又懂農業生產的職業農民,是農業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之一。
回望近半個世紀,徐淙祥清晰地感受到中國改革從“吹皺一池春水”到奔流至海的波瀾壯闊的過程,同時也深刻感受到,他和千千萬萬農民一起,既是改革的受益人,也是改革一線的踐行者,在改革帶來的歷史性巨變中,他們正成為農業轉型升級發展中的重要力量。
從“傳統”到“現代”
為了能“多種糧、種好糧”,徐淙祥與土地較了大半輩子的勁。
1972年,徐淙祥才19歲,農校畢業的他,放棄了教師工作,到當時的太和縣舊縣公社農科站當起了農技員。
“那時候生產技術落后,小麥畝產不到300公斤,大豆畝產只有幾十公斤,吃不飽是普遍現象。”徐淙祥回憶說。
癡迷農事的他,和同事們一起在地里搞試驗,一心想著研制優良品種。他還在自家的一分半自留地、一畝多菜地里種上小麥和大豆,想辦法提高產量。
1978年,鳳陽小崗村18位農民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印,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生產關系一經理順,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實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小崗村整個生產隊糧食總產量達13.3萬斤,相當于1955年至1970年產量的總和。
盡管生產力得到了極大釋放,但農業生產整體水平嚴重落后的局面仍舊無法改觀,徐淙祥最深切的體會就是,“很長一段時間,小麥大豆的產量就是上不去。”究其原因,一是生產工具落后,生產效率低下,種地全靠肩挑手提,人工拉犁耙地;二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害能力極差,逢旱遇雨,就會歉收甚至絕收。
徐淙祥隱隱覺得:小崗改革,是發生在傳統農業領域里的一場生產關系的變革,而中國農業的根本性出路,必須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
現代農業是啥樣?那時候的徐淙祥并說不出個子丑寅卯,但他能從一些新生事物中感受到現代農業的巨大能量——1970年代末,舊縣公社有了第一臺手扶拖拉機,當這個“突突”冒著黑煙的怪物駛進鄉村時,所有人為之震驚,“這個鐵機器能耕地,能拉肥料,神通廣大,村民們都戲稱它是‘種地能手’。”徐淙祥笑著說。
1983年12月,徐淙祥經統一招錄,被錄用為舊縣八里店鄉農民技術員。1991年8月,他被聘任為八里店鄉農技綜合服務站站長。1995年3月,他又擔任起舊縣鎮政府農業辦公室副主任。
10多年里,他一直沒有離開過土地,埋頭只做一件事:領著四里八鄉的農民在地里搞試驗,用良種、良法、良機,不斷提高糧食產量。
“那時只有一個想法,帶著大家學科學、用科學,我跟他們說,科學種田是改變農業的唯一出路。”徐淙祥回憶說,在他的引導下,很多農民上了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有人成天揣著收音機邊干活邊收聽科學種田知識,這里面,有一部分人后來當上了大隊書記,有些人成了致富帶頭人。
他沿著先前隱隱窺見的方向不斷探索和鉆研,似乎在為即將到來的重大變革提前做好準備。
也是在那些年的實踐中,現代農業是啥樣,他心里終于有了清晰的答案:“那就是機械化耕作、標準化生產、訂單化出售、產業化發展。”
“現代農業最講究科學”
真正讓徐淙祥得以實現“多種糧、種好糧”夢想的,始于我省20世紀90年代初推行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改革。
1991年1月至1997年3月,安徽相繼發布了《關于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決定》《關于發展農村市場經濟的若干規定》《關于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的決定》,把集體經營優越性和農民家庭經營積極性結合起來,積極推行股份合作制,強調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加快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此后,又多次出臺相關政策,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徐淙祥成為最早探索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一批人,他陸續流轉了500畝土地,以“公司+農戶”的形式,開始了新的探索。
2008年前后,太和縣在徐淙祥流轉的地里搞小麥高產攻關示范,徐淙祥給當時在太和縣農委農業股任職、現在太和縣農技站擔任站長的李安成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回憶說,“徐淙祥把整個心思都放在地里,我們也在別人的地里搞小麥高產攻關,別人圖省事,施一袋復合肥就行了,但徐淙祥會拉好幾趟有機肥去地里施,一天還要去地里觀察好多次。”
太和縣農委原副主任徐功學回憶,“在當時,太和縣搞農技的人有不少,但能把技術琢磨透,還能總結起來編成指導生產口訣的,只有徐淙祥一人。”
徐功學說的“生產口訣”,指的是徐淙祥將多年生產經驗結合諺語編制出來的“小麥現代綠色高效栽培種植法”,徐淙祥共編制了120首諺語,涵蓋了土壤、施肥、水利、品種、工具、管理等各個生產環節。
徐淙祥的孫子徐旭東記得,有一次,徐淙祥領著農戶在試驗田里播種大豆,按技術標準,15平方米左右的地里要種324顆種子,“分成6行,每行種54顆”,徐淙祥在一邊盯著播種的農戶,神情嚴肅,“多一顆不行,少一顆也不行。”
徐旭東覺得爺爺在種莊稼這件事上特別“摳細節”,嚴苛到幾乎不近情理,時間長了,他漸漸意識到,這恰恰是豐收的保證,“現代農業最講究科學,每一個環節都要按標準來,這才是良法。”徐旭東說。
徐淙祥的“現代農業”做得有聲有色,也得益于太和縣在農業改革方面“先人一步”、走在前列。
在太和縣農委任職40余年的徐功學,親歷了這片土地上發生的大大小小改革,他分析認為,太和縣的現代農業發展,一直呈現“組織化、本土化、精英化”的特點。
“農民組織化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合作社或家庭農場,太和縣如今已發展有2700多個合作社和9000多個家庭農場,這是一大批高素質的職業農民。太和還重視培養本土化人才,各鄉鎮都出了不少土專家,種地有一套。還有就是當地民間資本比較殷實,發展農業的大戶,肯掏錢置辦配套設施,各種大型機械都舍得買,像大型自動噴灌機,轉一圈就能澆上千畝地,這在我們太和十幾年前就做到了,到了2015年以前基本上都普及了。”徐功學介紹說。
改革利好激發“豐收執念”
2007年,伴隨著《農業專業合作社法》頒布施行,我國先后出臺一系列破解“大國小農”之困,促進和規范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等發展的意見,助力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為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奠定了基礎。
2014年,安徽被確定為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首批整省推進試點省之一,到2016年底,全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任務基本完成。
在李安成看來,這些改革對徐淙祥這樣的種糧大戶影響深遠。“土地流轉更方便,也更容易流轉到高品質的土地,加上太和縣被劃為全國十三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政府投入資金對農田水利設施進行建設,田成方,林成網,旱能澆,澇能排,讓種糧大戶享受到了很多政策利好。”
改革如波浪層層推進,徐淙祥帶領農戶開始向農業發展的縱深領域探索。他牽頭成立了太和縣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將承包耕地擴大到1230畝,入股社員403戶,向適度規模經營的現代農業方向發展。與此同時,他還主導研制夏大豆新品種,與農業科研機構合作研制小麥品種,每年都有新成果通過審批,在黃淮地區推廣應用。
千畝成片,實現了規模化種植,讓徐淙祥又產生了一個“執念”:不僅要在300畝高產試驗田里實現“畝產雙噸”,在大田里同樣也要達到這個目標。
按照現代農業科技的要求,千畝以上的農場,必須要有相應的曬場、農機庫房、倉庫、烘干塔等,這樣一個完整的規模經營體系,能大大抵抗各種自然災害,尤其在收播的時候,完善的基礎設施尤其重要。“千畝農場至少要有五畝地大的水泥曬場,還得有三百噸到五百噸大的烘干塔,莊稼收割回來后,哪怕見不到一個太陽,也能實現干燥后保存。”徐淙祥介紹。
用嚴苛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農場,徐淙祥覺得還有很多地方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建設一個高標準現代化的農事服務中心,成為徐淙祥眼下最急迫的大事。
“這個農事服務中心已經規劃好了,占地十五畝,目前基礎設施部分已經動工,爭取盡快完工。”徐淙祥介紹,建成后,農事服務中心將擁有農機庫房、糧食倉庫、水泥曬場、烘干塔、消防系統、現代化控制室、試驗室等硬件設施,“有了它,不但能將這1230畝種得更好,還能為周圍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還能利用互聯網進行復制和推廣。”
欲速則不達,徐淙祥習慣一步一個腳印,走得踏踏實實,“等這些都建起來了,達到了標準,我就擴大種植面積,達不到,我就不擴大。”
爺孫“接力”智慧農業
2018年7月,徐旭東回到老家,進入了爺爺創辦的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成了社里最年輕的成員。
6年來,徐旭東一步不落地跟著爺爺在地里鉆,規劃、選種、記載、取樣……試驗項目成功了,爺孫倆興奮得覺都睡不著。“也有生氣急躁的時候,我們試驗種大豆,會有好多品種,編上號,農戶有時候弄錯了,沒按要求種,試驗結果會出問題,爺爺會很著急,因為這種錯是沒辦法挽回的。”
如今,徐旭東變成了一個地道的莊稼人,也漸漸讀懂了爺爺,“他就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農民,勤勞本分,做事踏實,他曾跟我說,他對種田有種迷戀,對豐收有種執念,而最重要的,是中國農業的一系列改革,促成了他和土地之間的不解情緣。”
在爺爺身上,徐旭東還看到了一個共產黨員最純樸的本色,“爺爺是共產黨員,他時常跟我說,共產黨員應該時時刻刻吃苦在前,享樂在后,見先進就學,見后進就幫。這些年來,在他的幫助和引領下,很多當年的貧困戶變成了科技示范戶,走上了致富路。”
站在已經開工的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工地上,爺孫倆心中徐徐展開更具“智慧”的現代化農業生產遠景——那是一種像工廠流水線似的生產模式,從耕播到收獲,過程實現全智能化控制、精準化管理、無人化作業。
徐旭東說,“這也是爺爺的夢想,他希望,真正的智能化生態化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要在我這代人身上實現。”
風正從遙遠的地平線吹過來,眼前這片廣袤田野,正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祁海群 安耀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