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的大米、和縣的辣椒醬、當涂的大閘蟹……自從搭上“電商快車”后,我市這些農產品實現了“走四方”的夢想。
近日,市商務局公布了上半年農村電商銷售成績單,全市實現農村電商網銷額32.85億元,同比增長38.37%。
主播正在當涂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直播帶貨。
聚勢 用好每一個資源
裝袋、打包、發貨……在位于當涂縣黃池鎮的馬鞍山快樂青年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快樂青年”)一號基地,每天都在重復這樣的忙碌場景。
快樂青年主要生產腌制油菜薹。廠房里,整整齊齊擺滿了寬肚窄口的大壇子,里面儲存的就是油菜薹。公司負責人芷韋介紹,一個壇子能腌2400斤鮮菜。
2015年創業之初,芷韋走的就是線上銷售路線,現在公司95%的產品都在網上賣。“去年收了67萬斤的油菜薹,銷售額達300多萬元,今年增加到90萬斤,銷售額預計能達到400萬元。”芷韋說。
豐富的農業資源是芷韋做電商的底氣。黃池鎮是我市首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不論是蔬菜種植,還是蔬菜加工都頗有名氣,這里有中國馳名商標“金菜地”,其小菜、茶干賣到全國各地。小鎮常年小菜飄香,芷韋在這里從事小菜電商水到渠成。
一種資源成就一條產業鏈,在馬鞍山,農村電商與產業集聚息息相關。
十里麻油香,千里銷售忙。含山縣環峰鎮油脂加工歷史悠久,鎮內有油脂產業園,集聚了三四十家油脂企業。
“含山湯貓子”魏武是含山縣首屈一指的網紅大V。2016年,魏武回到家鄉自主創業。從一開始的微信公眾號到后來的抖音號,魏武名下僅“含山湯貓子”這個賬號就有粉絲100多萬。他的賬號推廣最多的就是含山特產,如芝麻油、菜籽油等。
和縣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最大的“菜籃子”,其辣椒種植覆蓋全縣9個鎮80多個村,年栽培面積15萬畝,年產量超30萬噸。
趙李陽是和縣一名電商創業者,2015年回鄉從事電商運營,銷售和縣及我市其他縣區的農產品。“跟著季節變化,10月份到第二年的5月份,賣和縣辣椒,8月份到10月份,賣菱角。”趙李陽說,今年上半年,企業銷售額100多萬元,其中辣椒每個月賣3萬單,每單四五斤。
特色資源敲開了網絡市場大門,數字技術為新農人提供創業平臺的同時,也正以多種形式助力鄉村振興。
今年上半年,含山縣農村電商經營主體總數已突破1300家,網銷額2.34億元;和縣農村產品網銷額達9.9億元,同比增長49.1%;當涂縣網絡零售額達20.2億元,同比增長38.4%。
啟航 搭平臺唱好品牌戲
展廳面積160平方米,展品120多種,且全部都是當涂本地產。走進當涂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產品展示區、電商企業孵化區、直播間等功能分區一應俱全。
當涂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項目經理琚勝奇介紹,該中心為縣域內企業、站點、個人提供電商培訓、站點運營、網店開設、產品拍攝、創業咨詢等服務,同時整合郵政、中通等5家快遞企業,在7個鄉鎮建立鎮級電商物流服務中心,建設115個村級電商服務站,提高農產品上行效率。
從這個意義上說,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就好比中樞大腦,負責處理和存儲大量的數字化信息,為全縣電子商務活動提供科學分析和決策依據,統籌和協調農產品電子商貿活動。
而中樞大腦下達的指令是否傳遞暢通,還需要品牌做支撐。
當涂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銷量最好的產品是大閘蟹,一年能賣300多萬元。這樣的業績離不開“當涂螃蟹”品牌培育戰略。
當涂縣以產品展示展銷、舉辦推介會為抓手,組織開展“當涂螃蟹”品牌宣傳推廣活動,幫助企業和蟹農開拓市場。同時,依托當涂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積極推進線上推廣,實現小農戶對接大平臺、小生產對接大市場。
去年3月,含山大米正式在含山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上線,當年賣了20萬元。“主要通過直播方式銷售,最好的一場賣了8萬元。”含山縣商務局電子商務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沈兆偉介紹,該縣突出農村電商品牌培育、品牌增值“兩手抓”,充分挖掘品牌潛力,打造“含山大米”區域公用品牌電商直播間,用好區域公共品牌,嫁接好子類產品,承接好包裝設計,進一步促進品牌轉化。
謀遠 打造產業發展新高地
“歡迎大家來到直播間,我手中的菱角是剛剛從水里采摘的,鮮脆水靈,直接生吃脆甜可口,煮熟后軟糯甘甜……”7月25日上午,當涂縣大隴鎮麻村村黨支部副書記姚其飛化身網絡主播,在菱角采摘現場賣菱角。
當前,“村播”正成為帶動農產品銷售、創新農業品牌營銷、推動鄉村旅游的新手段。它拉近了農村與城市的距離,使海量的鄉村元素走出農村,走入千家萬戶,被更多人所熟知。
當然,在農村,直播帶貨如火如荼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主播素質參差不齊,知識儲備較為缺乏,部分主播短視頻制作和直播帶貨技能不足,網絡銷售農產品的儲存、運輸能力有待提升,等等。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縣域電商直播基地建設,發展鄉村土特產網絡銷售。
“我們計劃開展產業集聚提升行動、直播電商增強行動、電商活動創新行動、農村物流暢通行動、公共服務升級行動等,到2027年,在全市培育1個以上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領跑縣’、4個以上縣域直播電商基地和供應鏈服務企業、8個以上‘安徽土特產’品牌,力爭農村產品網絡銷售額達55億元。”市商務局商貿發展科負責人陶榮春介紹,接下來,我市將引導農村電子商務從數量向質量轉變、從產品向品牌轉變、從政府投入為主向市場配置為主轉變,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文圖/記 者 王永霞 通訊員 高愛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