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涇縣中國宣紙小鎮。本報記者 李 博 王蘭蘭 實習生 汪應康 攝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推進公共文化設施所有權和使用權分置改革。
我省大力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全面建成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設施,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城鄉覆蓋的“文化網絡”越織越密,全民共享的“文化大餐”觸手可及。
公共場館 百姓身邊的“會客廳”
8月2日晚,莫斯科兒童劇院攜互動親子歌舞劇《動物狂歡節》到來安大劇院演出,惟妙惟肖的表演、風趣幽默的故事陪伴家長和孩子歡度快樂的暑期。今年,來安縣將“文化惠民展演項目”列入為民辦實事的重要內容,計劃在新建啟用的來安大劇院為全縣群眾送上20場免費的優質演出,演出票一部分發放給特定群體,一部分進行在線搶票。
從江蘇省話劇院的話劇《陰差陽錯》到金陵笑星匯的“金陵相聲大會曲藝專場”演出,再到馬鞍山四季戲曲劇院的黃梅戲《女駙馬》,省內外乃至國外的優秀劇團先后來到縣城,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欣賞一流的演出。
“觀眾的熱情太高了,場場座無虛席,在線搶票10分鐘內就搶空了。”來安縣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馮佳佳介紹,請群眾免費看演出,一方面是為了讓群眾享受真正的實惠,另一方面是為了培育群眾的觀演習慣。“根據觀眾反饋意見,我們及時調整演出劇目。比如黃梅戲《女駙馬》現場火爆,劇院隨即安排揚劇《百歲掛帥》;暑期孩子觀看演出,劇院專門安排4場兒童劇連續演出。”
隨著文化惠民工程扎實推進,公共文化場館建設力度不斷加大,為城鄉群眾建起家門口的“文化會客廳”。自2013年起,我省將“公共文化場館開放”列入民生工程之一,財政資金投入穩步增長。目前,1871個公共文化場館(站)全部免費開放,年服務超過1億人次。
“我省發揮省級龍頭示范作用,推進省圖書館新館等重點文化設施立項,加快省文化館新館、省非遺館建設。同時,聚焦群眾文化新需求,推動一批市縣公共文化場館提檔升級改造。”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共服務處處長李一兵介紹,全省還將打造一批融合公共閱讀、展覽展示、輕食餐飲、旅游服務等功能的新型城市、鄉村公共文化空間,今年建成600個,滿足群眾閱讀分享、藝術展演、影視播放、公共社交等多樣化需求。
文化惠民 美好生活的“調色盤”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天長市永豐鎮三元村村民騎著電動車、搬著小板凳,早早來到寬闊的文體廣場,等待“戲曲文化進鄉村 盛夏歡聚送清涼——‘一小時巡演’文明實踐系列活動”來到家門口演出。
永豐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永豐鎮綜合文化站、三元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聯合主辦的這場巡演,邀請了千秋黃梅戲劇社的文藝骨干,為鄉親們獻上自編自導自演的精彩節目。黃梅戲《天仙配》、揚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經典唱段,帶領觀眾回味傳統戲曲的魅力風采;薩克斯獨奏《人間第一情》、歌伴舞《送給你》,為基層百姓帶來時尚的文藝氣息。雖然沒有專業院團的華美舞臺和耀眼明星,但是草根“明星”的精彩演出贏得了鄉親們的陣陣掌聲和喝彩。
三元村黨總支書記梁巧香說:“在農閑的時候,我們加大送戲下鄉的場次,并根據農村觀眾的喜好,增加黃梅戲、揚劇等節目。同時,在演出的間隙,‘插播’一刻鐘宣講,請志愿者宣講黨的創新理論和惠民政策。”
文化如水,潤澤人心。從“送戲進萬村”到“四季村晚”,從廣場舞展演到江淮讀書月,我省打造了一個個閃亮的品牌文化活動,江淮大地在文化雨露的滋潤下煥發勃勃生機,百姓生活在文化食糧的哺育下愈發有滋有味。
隨著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增長,文化惠民工作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李一兵說:“我省將實施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培育行動,推廣‘訂單式’‘菜單式’‘預約式’服務等,進一步擦亮文化活動品牌,讓優質文化資源與百姓‘直接見面’,為廣大基層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活動。”
社會力量 優化服務的“合伙人”
一入暑期,界首市文化館的人氣熱度就隨著天氣熱度快速飆升。日前,暑期少兒公益培訓班開班,開設剪紙、繪畫、舞蹈、硬筆書法、經典誦讀、象棋等6門課程,聘請專業老師進行現場授課。老師們耐心教學、細心講解,孩子們學得津津有味、樂在其中,偌大的文化館“變身”為孩子們的“學藝館”。
少兒公益培訓班是界首市文化館常年免費開辦的品牌項目,從春季班到暑期班再到秋季班,每次開班都會吸引大批孩子踴躍報名。同時,界首市文化館組織戲曲藝術團等文藝團隊,常年堅持文藝培訓、義務演出等基層志愿服務,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贏得良好口碑。
界首市文化館館長王海濤說:“我們不斷優化文化服務,堅持‘開門辦文化’的思路,一方面向城鄉群眾敞開‘免費門’,創新開展文化惠民活動,建設群眾身邊的美育陣地;一方面向社會力量打開‘合作門’,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提供公共文化服務,集聚更多優質資源,以高質量的文化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能夠發揮各自優勢,更好滿足群眾優質化、個性化、差異化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觸達率。“我省將進一步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引入公共文化服務‘合伙人’,積極探索與省直相關部門、文化行業組織、經營主體共辦、協辦各類文化活動。”李一兵介紹,“我省還將開展公共文化設施所有權和使用權分置改革試點,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依法依規參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和運營,鼓勵文化能人、文化志愿者、鄉村文化和旅游帶頭人及其他社會各界人士通過捐贈、贊助、合作共建、委托管理等多種形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以更豐富的文化活動、高品質的文化供給,不斷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本報記者 張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