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學子看家鄉 青年人才安徽行”活動中,青年人才和高考學子代表參觀亳州中藥材專業市場。(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張延林 攝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進行了全面闡述和戰略部署,為進一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指明了前進方向。
改革創新,是安徽的基因。近年來,我省啟動實施人才興皖工程,推出4.0版人才政策,組織開展“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動,讓各類人才匯聚安徽、迸發活力。
企業認定,完善人才評價體系
近日,合肥高新區組織人事局正在籌備本年度企業人才自主評價試點工作。“去年效果很好,今年將會進一步優化評價方式、擴大試點企業范圍。”高新區國際人才交流服務中心副主任李靖偉告訴記者。
去年8月,合肥高新區首次開展企業人才自主評價試點工作。對轄區內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成長企業和畝均效益評價結果進行綜合對比,篩選出首批試點企業50家。
科大訊飛AI研究員孫磊在博士畢業的第3年,經過審核選拔,由企業推薦,被認定為合肥高新區高層次人才,獲得3.6萬元獎勵,還可享受高新區高層次人才服務保障。“這是來自企業和高新區的認可,我很感激,歸屬感也更強了。”孫磊說。
合肥芯碁微電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也在試點范圍。“企業可以自行認定人才,引才用才的積極性將大幅度提高。”公司相關負責人李娜認為。
人才評價,關乎識人、用人,是讓人才發揮潛能、脫穎而出的重要環節。《決定》提出,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松綁。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
“哪些人是人才,對發展有貢獻,用人單位最清楚。有些人才沒有職稱、論文、學歷、獎項等顯性‘帽子’,但對企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就應該得到尊重。”李靖偉介紹,合肥高新區在原有的人才認定機制之外,探索建立以用人單位為主體、以實績貢獻為導向的市場化人才評價機制。
人才怎么評?政策劃重點。企業在評選過程中要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堅持向緊缺人才、存量人才和一線人才傾斜,克服“四唯”傾向,側重評價人才對企業的貢獻和價值,堅持群眾公認原則,廣泛發動職工參與。
人才好與不好,由企業說了算。這一機制強化了企業引才育才用才主體地位,還有助提升人才評價的科學性、精準性,激發企業人才發展活力。
打破壁壘,促進人才高效流動
即便是在暑假,巢湖汽運有限公司無為客車大修廠二級技師潘鳳麗也時不時收到學生發來的信息,詢問汽車修理專業問題。
潘鳳麗自去年9月被聘為蕪湖市產業教授以后,每周都會花3個半天,到蕪湖電纜工業學校,為汽修班學生講授發動機氣缸蓋拆裝課程。
“潘老師講得很透徹,光上理論課沒什么感覺,而實訓課上完就知道怎么操作了。”該班學生張和智告訴記者。在潘鳳麗的指導下,學生逐漸實現從理論到實踐再回歸理論的學習閉環。
為進一步推動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中的主力軍作用,2021年起,蕪湖市探索為在蕪高校、職業院校設立“產業教授”流動崗位。產業教授在校承擔教育教學工作、參與制訂學校人才培養方案、教材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工作。
今年,我省選聘301名省級產業教授到院校參與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產業教授的聘任崗位與我省十大新興產業緊密相關的占比達95.4%,其中人工智能領域和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聘任的產業教授最多,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強基賦能。
產業教授的舉措不是孤例。近年來,我省創新用人機制,打破人才流動壁壘,樹立項目用才、崗位用才、柔性用才等理念,營造人盡其才的良好生態。每年從高校選派工科教師到企業掛職擔任企業技術副總、技術顧問等,直接參與企業生產和研發;從企業遴選優秀工程人才到高校擔任產業教授、客座講師,雙向賦能,不斷激活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引擎。
做優服務,人才政策及時兌現
前不久,創維空調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結構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石磊在全椒縣買了房。作為滁州市D類人才,石磊通過滁州數字人才服務平臺申請購房補貼,第一筆購房補貼很快就打到了卡里。“不用跑腿交材料,資金幾天就到賬。”石磊說。
2021年2月,石磊來到滁州,被認定為高層次人才。2023年,滁州市推行“四即四享”改革,即對上級政策“來文即辦、免申即享”、市級政策“隨申即審、審定即享”、人才項目“集中評審、評定即享”、會議決策“一事一議、議定即享”。石磊成為滁州數字人才服務平臺的第一批用戶。按下申報鍵之后僅7天,補貼就打到了賬上。
“滁州速度太快了!”石磊感慨,正是感受到滁州市、縣兩級敬才愛才的誠意,他才下定決心留在這里。
同樣驚喜的,還有普力斯特測控技術(天長)有限公司總經理牟恒。在入選國家級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后沒幾天,牟恒就收到短信,一筆款項已撥付到公司賬戶。
“我甚至都沒有申請,省市縣三級給予的獎補資金就直接到賬了。”牟恒欣喜,這筆錢解了新增產線資金緊缺的燃眉之急,也讓他扎根滁州的心更加堅定。
管理服務是人才生態重要組成部分。聚焦創優“亭滿意”養人生態,打通人才政策落地“最后一米”,滁州市全面推進人才政策兌現“四即四享”改革。
“變線下年度集中申報為線上隨時申報,先補后審,兌現周期由過去一年一次縮短至3天至7天。去年10月平臺上線以來,已兌現人才政策899筆、8124.29萬元。”滁州市委人才工作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所有人才項目均已入駐數字人才平臺,全面實現一網通辦、一網通兌。
人才生態是持久競爭力。為拴心留人,我省各地都下足功夫打好“服務牌”、念好“養人經”,讓各類人才對安徽一往情深、來安徽一見傾心、在安徽一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