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涂經開區以改革之法優化營商環境
由“便捷服務”向“增值賦能”升級
記者 吳黎明 通訊員 管瑞 張美琳
“水美則魚肥,土沃則稻香。得益于當涂縣良好的營商環境,有力緩解了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我們發展的信心更足了?!瘪R鞍山市百川金屬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百川科技”)總經理程慶保的這番話,道出了當涂經開區營商環境由“便捷服務”向“增值賦能”升級的變化。
程慶保的切身體會有兩個:
先說“便捷服務”。深耕當涂經開區多年的百川科技決定新增投資5.2億元,上馬新能源汽車零配件研發生產項目。面對企業“希望快速供地”的訴求,園區組建專班掛圖作戰,僅用了40多天,項目就簽約落地。自今年3月開工以來,項目建設如火如荼,目前已完成了40%的工程量,預計11月底全面竣工。
再說“增值賦能”。園區舉辦專項銀企對接會,浦發銀行當涂支行為百川科技量身定制一期項目貸款方案,從收集材料到授信上報獲批放款,在20個工作日內高效完成。此次一期項目貸款授信總金額3000萬元,貸款期限7年,采取信用加擔保組合模式,貸款利率低于同期市場基準利率水平。
構建為企服務生態圈
與程慶保有相同感受的還有安徽泰恩康制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恩康制藥”)副總經理柯江英。
“圍墻內的事情我們自己做好。圍墻外的事情,園區不讓我們操一點心。”柯江英介紹,企業決定利用廠區空閑土地建設口服固體制劑化學藥以及生物藥兩個新項目,總投資約2億元。項目涉及新增配電、燃氣等諸多問題,園區迅速響應,并予以解決。比如,廠區供電容量原為2260千伏安,需要新增3200千伏安,但是廠區已經沒有新建高壓計量和環網柜配電房的區域。急企業之所急,園區多方協調,在圍墻外企業用地紅線內建設了相關配套設施。目前,生物藥產線已經投產。
百川科技和泰恩康制藥的“待遇”,是當涂經開區優化營商環境的縮影。近年來,當涂經開區聚焦企業感知、訴求辦理、賦值賦能,構建全鏈條、全天候、全過程的為企服務生態圈,推動“便捷服務”向“增值服務”迭代升級。
在要素保障上,深化工業項目“標準地”改革,帶方案出讓工業用地,實現項目“拿地即開工”。截至目前,園區已累計出讓“標準地”40宗,約3249.33畝。建立政校企合作,簽訂人才培養與就業工作站、人才實習實訓基地合作協議,開展專場招聘、送崗下鄉等,服務重點企業用工,著力解決“招工難”問題。建設人才公寓2308套,滿足企業人才的居住需求。及時兌現惠企政策,針對企業獲取政策碎片化、渠道窄等問題,全面梳理園區企業“免申即享”政策,實現惠企政策“個性化定制推送”。2023年,園區共兌現涉企資金近億元。
在環境建設上,堅持規劃引領,引進PPP基礎設施建設模式,以科創中心為核心區,建成濱江學校、婦幼保健醫院等一批惠民生設施,加速產城一體融合發展。充分發揮當涂發電熱源資源優勢,建成南部供熱管網項目并通氣運營,滿足興華綠色包裝等重大項目的用熱需求。加強誠信開發區建設,提供安全專家、環保管家服務,推進園區綜治平安建設。規范涉企監管檢查,建立“園區吹哨、部門報到、一次執法”涉企聯合檢查機制,減輕企業迎檢負擔。開展企業生產經營和項目建設周邊環境治理專項行動,保護企業合法權益。
優化營商環境靠改革
提升載體配套功能,是優化營商環境的硬指標。
盛夏時節,當涂經開區產城一體化建設現場一派火熱。西部路網、城鄉一體化道路、黃山安置房二期、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及交易市場、同利產業園項目加快建設,商業綜合體、同潤產業園、城北小學項目已竣工交付。隨著一個又一個產城一體化項目陸續建成,當涂經開區實現由單一工業園區向多功能城市空間的轉變。
產城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緣于“小管委會、大公司”體制改革。為突破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增強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當涂經開區于2020年3月成立金柱控股集團,聚焦園區全方位綜合服務,始終堅持市場化經營,推動市場化轉型,圍繞“1+4+N”經營理念,形成“資本運營、城市開發、城市運營、資產運營”四大產業板塊,最大程度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全面提升開發區經濟建設的能力,讓融資能力強起來、沉睡資產活起來、產城一體融起來。目前,金柱控股集團資產規模超百億元,其資產規模、信用等級在全省省級開發區控股全資子公司中名列前茅。
在服務體制改革上,當涂經開區推進“一站式”服務改革,成立當涂經開區政務(企業)服務中心,邀請6家涉企高頻事項審批單位入駐企業服務中心。編制《安徽當涂經濟開發區工業項目落地服務一次性告知單》,不斷優化審批流程,提升服務效能。設立全程代辦窗口,推行N項“店小二”式全程代辦服務。
在服務機制改革上,當涂經開區下足了功夫。完善“六個一”招商引資機制(每個主導產業一個產業小組、一個產業規劃、一幅招商地圖、一套扶持政策、一個研發平臺、一支引導基金),加快打造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百億元產業集群。完善項目推進機制,按照“重大項目有人包保、重點環節有人跟進、重要事項有人協調”的要求,健全重點項目包保制度,項目專員深入一線,盯進度、強保障,解決水電氣、桿線遷移等項目建設問題,保障項目早開工、早投產、早見效。完善企業服務機制,加強企業分類服務,深化畝均效益評價運用。針對A類企業,做到好時不擾、難時出手。針對B類企業,加大幫扶力度,定期開展銀企對接會,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通過專場招聘、送崗下鄉、體驗式招聘等方式,解決企業“用工難”問題。針對C類、D類企業,通過騰籠換鳥、破產重組、園區回購等方式,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讓企業輕裝上陣。成立開發區商會,舉辦銀企對接、產品包裝供需對接、智能家電產業鏈企業數字化轉型對接等活動,推動產業鏈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