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轉晴,博望區境內河流、湖泊水位持續下降,這讓連續十多天駐守在防汛一線的廣大干部群眾深深地松了口氣。其中就包括新市鎮澄心村黨支部書記吳紅,以及新市鎮工業集中區聯合黨支部書記何富軍。自防汛以來,兩人就像釘子一樣“釘”在大堤上,守護著堤下村莊的平安。
她一個多星期吃住都在水庫大壩上
7月17日,在橫山腳下的向陽水庫大壩上,吳紅指著明顯回落的水位笑著說:“接到通知,今天晚上不用值守了,這次防汛總算有驚無險。”
吳紅是新市鎮澄心村黨支部書記,這次防汛,澄心村的主要任務就是守護向陽水庫的安危。向陽水庫是一座以灌溉為主要目的的水庫,水庫下面就是澄心村和劉山村,常住人口7000多人。
6月底,由于持續強降雨,向陽水庫水位不斷上漲。尤其是6月29日,幾乎下了一天的大雨,在村里工作了20多年的吳紅意識到,水庫可能有危險。于是當天晚上,她就和村委會幾個人來到大壩上,也是從那天起,她就像釘子一樣“釘”在大壩上。提及前幾天被病痛折磨的經歷,吳紅記憶非常深刻。7月1日晚上,巡完水庫大壩回到家,吳紅洗完澡就睡了,睡到凌晨一點多鐘,突然渾身冰涼,腹部和后背脹痛難忍。吳紅身體一直很好,偶爾有點小病小痛,忍忍也就過去了。但這次疼痛厲害程度讓她無法忍受,只能打電話,叫了一輛車去醫院。
到醫院做了一通檢查后,也沒查出原因,醫生開了4瓶吊水緩解她的不適。第二天早上6點,吊水打完后,醫生建議再做進一步檢查,但吳紅拒絕了,一是擔心水庫水位上升,二是打完吊水后身體沒那么難受了,于是她又來到了水庫大壩上。
7月12日下了一天一夜的雨,當天晚上巡堤時,吳紅發現水位已經漫過溢洪管道口,并且還在不停上漲。吳紅心里著急,第二天一早就向上級匯報,請求打開涵洞泄洪。
“3個男的身上系著繩子下到水里打開涵洞,我們支委幾個女的和兩個民兵一起在岸上拉著繩子。”吳紅說,涵洞打開后,水位漸漸回落。
但對于灌溉水庫來說,并不是水位降得越低越好。澄心、劉山兩個村4000多畝農田的灌溉、用水都來自向陽水庫,水放多了,一旦后期遇到旱情,就會面臨灌溉用水不足的困境。所以吳紅要時刻關注天氣預報和水位的變化,找到平衡點,不浪費寶貴的水資源。
他要為職業生涯畫一個圓滿句號
在軍民圩、團結圩新市段大堤上,何富軍很好找,只要問一聲“提著一袋子藥來防汛的人在哪”,立馬就有人指引,“那個正在巡堤的人就是。”
何富軍是新市鎮工業集中區聯合黨支部書記,1964年出生的他,下個月月底就要退休。雖然職業生涯即將結束,但何富軍在工作上并沒有松懈。身為新市鎮洪廟村的包村干部,6月30日,防汛伊始,他就第一時間來到了洪廟村包保的團結圩洪廟段大堤。
持續降雨,再加上上游來水,丹新河水位持續上漲,很快就超過了警戒水位,甚至到7月17日,仍超警戒水位0.92米。
巡堤、清障、查看水情……每天他和防汛人員一起在大堤上忙碌。1公里的值守堤段,走一個來回,將近1個小時。下大雨時,走一趟,衣服濕了一半;晴天時,走一趟,渾身被汗水浸透。
工作40年,入黨32年,何富軍參加過很多次防汛抗洪,有一定的防汛經驗。他經常一邊巡堤,一邊提醒年輕人該注意哪些地方,一旦遇到險情該怎么操作。大伙都說,有他在,大家就有了主心骨。
何富軍的手上總是提著一個藏青色布袋,里面裝著一個塑料袋,袋子里都是藥品。患有高血壓、高血糖的他,一天要吃六七種藥。防汛期間,吃住在防汛一線,回不了家,他就一次性帶足了好幾天的藥品。“從6月30日到現在,回去過一次,也是為了拿藥。”何富軍說道。
身體不好,又即將退休,防汛任務為什么不推脫一下呢?當被問到這個問題,何富軍回答道,他要站好最后一班崗,給職業生涯畫一個圓滿句號。
記者 王永霞 通訊員 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