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一條大運河,半部華夏史。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10周年之際,由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人民日報社、江蘇省委網信委聯合主辦的“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6月22日在江蘇揚州啟動。
活動創新展現方式,以揚州彈詞為串聯,圍繞“通江達海”“工開萬物”“水潤華章”“護我安瀾”等主題,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云,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林留根,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館長曹岳森,浙東運河博物館負責人張慧,北京郭守敬紀念館執行館長張鵬,南水北調東線江都水利樞紐青年代表郭凱,演員張志堅、侯京健,京劇表演藝術家王平,國家一級演員單雯,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酈波,作家馬伯庸,越劇青年演員陳麗君、何青青,歌唱家雷佳以及北京外國語大學教師唐磊(馬達加斯加)、天津師范大學博士生孔愛凱(肯尼亞)、北京和江蘇小學生代表等中外嘉賓,通過情景講述、音畫視頻、文藝表達等多種形式,展現綿延的文化根脈、鮮活的生態綠脈、涌動的經濟命脈,擊新時代之水,讓古運河重生。
現場,運河沿線省(市)網信和文物部門發布主題日,接力推出線上線下聯動的網絡傳播活動。其中安徽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委網信辦主任張杰華表示,安徽將圍繞“徽運流長、皖美創新”,舉辦“沿著大運河看安徽”系列網絡傳播活動,創新傳播方式,創新產品形態,創新技術手段,讓千年運河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風采、迸發新活力、鑄就新輝煌。“扼汴水咽喉,當南北要沖”,安徽省文物局一級巡視員何長風表示,大運河安徽段,見證了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從開鑿、興盛、衰敗到湮沒的發展階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遠綿長的文化基因。
此外,中央重點新聞網站、中央新聞單位新媒體中心、主要商業網站平臺發布大運河網絡主題宣傳項目和正能量行動計劃等,多維度講好致富河、幸福河的故事。活動設置“江蘇時刻”,發布了一批融媒體項目,公布了申遺成功十周年大運河江蘇段重要考古成果。與會領導共同啟動“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和“走大運·行好運”融媒項目暨“揚州是個好地方”網絡傳播活動。(記者 徐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