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客戶端合肥6月12日電(記者劉美子)傳承千年的文房四寶、巧奪天工的徽州四雕、精美典雅的徽州漆器、清雅簡潔的徽州版畫……在徽州,非遺技藝融合了古今韻味與民間智慧,構建出一道獨具魅力的文化景觀。
6月12日,“雕刻徽州”非遺技藝精品展在安徽合肥開幕,10余種制作技藝、31位非遺傳承人、53件非遺佳作集中亮相,觀眾透過一件件精美絕倫的非遺作品,近距離感受沉淀了千百年的徽州神韻和穿越時空的文化共鳴。
6月12日,觀眾正在展覽現場體驗徽州剪紙。新華社客戶端發(張大崗攝)
黃山市是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核心區域,也是徽文化的發祥地。黃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保護區的建設工作,制定出臺多項政策文件,大力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非遺系統性保護水平。
如今,黃山市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4項、省級78項、市級148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3人、省級154人、市級797人,入選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7項,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3處。
版畫是中國四大畫種之一,活動現場,徽派版畫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薛寅向觀眾展示如何在木板、銅板、石膏板等母版上進行繪制、雕刻。
“徽派版畫集結了繪、刻、印三大技藝,它的魅力在于刻刀在木板上留下的痕跡和神韻。徽派版畫深受徽文化影響,藝術風格細密纖巧、典雅靜穆,富有文人書卷氣。”薛寅說,近年來,她將傳統版畫技藝中融入現代審美元素,部分工藝還遠播海外,并應用于繪畫、設計等領域。
祁門紅茶是黃山市祁門縣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自1875年問世以來,被譽為世界三大高香紅茶之一。展廳一側,祁門紅茶制作技藝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姜紅一邊邀請觀眾品嘗色澤紅艷明亮、茶香濃郁的祁門紅茶,一邊向觀眾介紹制作技藝。
“祁門紅茶制作技藝一共有18道工序,從采摘、萎凋、揉捻,到毛篩、抖篩、分篩、撩篩,再到揀剔、補火、拼配,每一道工序都考驗著制茶師傅的耐心和手藝。”姜紅說,非遺傳承意味著堅守,更意味著創新,今年她將打造祁門紅茶非遺技藝館,向更多喜愛祁門紅茶制作技藝的人提供一個學習、交流、創新的平臺。
“黃山市將聚焦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大黃山’的戰略部署,繼續致力于文化的傳承創新,文旅的融合發展,品牌的塑造傳播,全面呈現‘煙雨大黃山,心靈休憩地’的詩與遠方。”中共黃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葉軍說。
祁門紅茶制作技藝展示。新華社客戶端發(張大崗攝)
近年來,安徽省深入推進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不斷挖掘非遺當代價值,創新激活內在潛力,大力發展“非遺+研學”“非遺+康養”“非遺+文創”等新業態,讓非遺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飛入尋常百姓家”,讓“老手藝”真正“活起來”。
目前,安徽省共擁有7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名錄項目,99項國家級、626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希望以此次精品展為契機,進一步找準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為加快建設繁榮興盛的文化強省和高品質旅游強省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一級巡視員何長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