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6月9日電(記者張紫赟、賈稀荃)找到枝梢分叉的起點,一只手將金屬絲與樹枝壓牢,另一只手順著枝條延伸的方向,將金屬絲與枝條纏繞綁扎,然后調整走勢、壓彎造型……“這就是盆景蟠扎的大致過程。”徽派盆景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洪定勇雙手翻動配合,一盆羅漢松被“盤”得枝葉錯落,頗有氣勢。
洪定勇的家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雄村鎮賣花漁村,因村莊俯瞰如魚形,當地人又以培育花木盆景為生,因此得名賣花漁村。這里制作盆景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徽派盆景發源地。2008年,徽派盆景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梅花龍樁盆景和羅漢松盆景是徽派盆景的代表。

現在全村236戶人家,幾乎家家都從事徽派盆景制作。走進村中,村民們的庭院里擺滿了各式盆景,有的盤根錯節、勢若蟠龍,有的懸空倒掛、如龍探海,有的亭亭玉立、姿態挺拔……
賣花漁村擁有盆景基地1500多畝,村民一年到頭都在為盆景忙碌。若是趕上雨天,大家就修整打理院子里的盆景;若是天空放晴,大家就會趕到山上基地施肥除蟲、疏枝整形,準備移栽,抽空還要忙著聯絡生意,裝車發貨。村口不時有車輛往來,將盆景運往全國各地。

在村民們看來,青山就是“綠色銀行”,盆景就是“綠色存折”。賣花漁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徐玉龍介紹,每年全村能夠產出盆景近6萬盆,銷售額超2500萬元。
盆景制作要靠時間磨礪。“煉苗、修剪、彎干、屈枝、提根、點石、鋪苔、松綁……每一步都要瀝盡心血。”洪定勇撫摸著盆景說,栽培一棵盆景初坯就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要想讓盆景產業持續發展,就要在樹坯挖走后及時補種,絕不能坐吃山空。
同樣不能“空”的是村里傳承技藝的新力量。與一些村莊人口外流導致“空心化”不同,賣花漁村的年輕人選擇像魚一樣“洄游”故土。據徐玉龍介紹,賣花漁村外出務工人員占全村人口數不足10%,35歲以下的徽派盆景制作從業人員有60余人。
“90后”姑娘洪瑜便是其中之一,她看到家鄉盆景產業發展紅火,又考慮到技藝需要傳承,于是選擇回家系統學習徽派盆景制作。
洪瑜不僅懂技藝,還了解市場。2022年2月起,她開始通過直播展示徽派盆景制作過程并帶貨。這期間,她接觸到各類消費者,發現盆景市場不斷細分。“傳統大、中型徽派盆景適合擺在院子里,受眾有限。”洪瑜說,她制作了一批“掌上盆景”“指尖盆景”等微型盆景,專門面向生活在都市的年輕群體。

不久前,洪瑜接到了100件微型盆景訂單,要求今年年底發貨。“這不僅開辟了新市場,還讓更多人能接觸到非遺技藝。”她說。有了洪瑜作“范本”,更多當地年輕人對投身家中的盆景事業充滿信心。

看到直播能夠打開銷路,宣傳當地文化,2023年10月,賣花漁村借助外來力量打造了專業直播團隊,近10位來自各地的年輕人來到賣花漁村與村民一同生活。
賣花漁村直播項目負責人張念從深入了解徽派盆景技藝入手,經過幾個月的摸索后,她意識到常規的電商方式“以量取勝”,需要很強的貨品供應鏈,而盆景制作需要時間。因此她改變思路,靠講故事的方式向觀眾展現徽派盆景的文化底蘊與制作過程,來提升賣花漁村徽派盆景的品牌價值。
通過張念團隊的鏡頭,當地青年人回鄉創業故事、非遺傳承人探訪實錄,以及賣花漁村鄉村生活展現在更多人眼前。張念說:“未來,我們團隊會進一步打造賣花漁村徽派盆景IP,讓徽派盆景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