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聚力進?共謀改革“一盤棋”
“1+1+1+1>4”,這個不等式,在數學運算中并不成立。若將其放置到長三角地區的語境中,便是對這片活力沃土“融合效應”的形象描述。
“融合效應”哪里來?關鍵在下好發展“一盤棋”。
夏風拂面,溫州盛邀。6月5日至6日,2024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如約而至,在浙江省溫州市拉開帷幕。
一年一度,輪流主辦。三省一市主要領導“面對面”,在思路碰撞中找“棋眼”,在謀劃未來中布“棋局”,于形成共識、簽約合作中共同答好長三角“1+1+1+1”為啥大于4之問。
長三角,每個“1”都舉足輕重,各展其長,優勢互補,才能共同推動區域繁榮發展。
安徽,在長三角一體化的歷程中,由曾經的“旁聽生”身份起步,歷經“插班生”的蛻變,如今成為“正式生”,始終保持著“快人一步”的奮進姿態,盡顯“上進生”的風采。
一路走來,身份與狀態的轉變,關鍵在于安徽將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轉化為堅實行動,巧妙地運用改革的手法“解題”“破冰”。
每年安排資金支持皖北打造“6+2+N”承接產業轉移平臺,支持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加快建設;與浙江、江蘇兩省達成水生態環境上下游補償機制;實施“551”重點工程建設和高峰學科建設計劃,推動省內高校與滬蘇浙優質高校全面合作,構建一流學科聯合體……從無到有,從“0”到“1”,安徽政策不斷“上新”,改革邁出穩健步伐。
主動靠上去、真心融進去。安徽抓住改革的關鍵項,種好“試驗田”,用改革手筆打通“任督二脈”,既做好“自己的事”,更做好“共同的事”,不斷從“有界”走向“無界”,從“向內”走向“向外”,在提升區域發展整體水平和效率中注入了不可或缺的安徽動力。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一個善改革的安徽,正有力“反哺”著長三角這片活力沃土,不斷給我們帶來啟示和驚喜。
向未來,長三角如何聚力進?安徽堅定作答:改革是關鍵驅動力。對此,安徽省委的施策方向無比清晰——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強化制度創新集成,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在促進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和順暢流動上實現新突破。
向“制”要動力,安徽不斷打出政策對接、產業協作、交通互聯等“新攻勢”,深度釋放著空間優勢、制度優勢和市場潛力。
發展不止步、改革不停頓。從摁響改革春雷的小崗精神,到新征程上激蕩敢闖敢試的改革氣概,“破冰”的先導作用在安徽持續放大。
一體聯動,巨龍飛舞。一盤棋、一條心、一股勁,凝心聚力再出發。在“溫州之約”的見證下,長三角“1+1+1+1>4”的“融合效應”愈發凸顯,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模式的嶄新氣象,正蓄勢待發,呼之欲出。
動能何處來?下好創新“先手棋”
“新”意涌動,動能澎湃。
12分鐘,溫州的軸承、上海的控制器、宣城的外殼、蘇州的諧波減速機等,精準集成為一臺“全長三角造”工業機器人,走下產線;
日前,來自長三角三省一市的長三角種業創新實驗室聯盟“露面”,28家實驗室同心育“芯”,以科技賦能大國糧倉建設;
縱觀G60科創走廊,從上海松江發源,“鏈”起三省一市九城的16個產業聯盟、12個產業合作示范園區,創新要素高效對接、加速涌動;
……
長三角何以“新”?聯合創新、彼此成就!
一片黃金地,好漢三個幫。向“新”出發,離不開“三省一市”牽緊手、共攀登。也正因此,創新關鍵詞成為了一年一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上碰撞和謀思的關鍵“靶心”。
“譜寫長三角一體化新篇章,勇當中國式現代化先行者。”本次座談會的主題深蘊意涵。當好“先行者”,創新當先行。
創新強勁活躍是安徽最大優勢、最大品牌。我們看到,在長三角科技創新的版圖中,安徽正積極扮演“先行者”的角色,致力于推動整個區域的科技創新進程一路向前。
從把創新作為最大的政策,到舉全省之力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再到堅持“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第一動力……這些年來,安徽爭當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推動“科技+產業”頻繁“出圈”,力促芯屏汽合換道超車,汽車“首位產業”轟出催人奮進的“推背感”,培育而成的科技創新“栽樹工程”綠樹成蔭,創新這盤“先手棋”在皖越下越有節奏和深度。
“科里科氣”,合肥人的最新口頭禪,科創氣息城里城外無處不在;皖江明珠,創新之城,蕪湖正全力打造特色鮮明的創新型城市……江淮大地,“新一線城市”、新科技之城拔地而起,在長三角的“拼圖”里,來自江淮的創新動力舉足輕重。
創新迭代,產業升級,企業是“主力軍”。在安徽,幾乎每1天就有10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產生。從深耕創新的高新技術企業,到靈活自由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再到身懷獨門絕技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安徽把最大的政策讓給企業,把最大的便利讓給創新,用“舍得”換來創新“家底”更殷實,在長三角形成了顯著的優勢企業集聚效應。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創新鏈的另一面,是人才鏈。如果沒有人才支撐,創新就失去了基礎支撐。
“我們科技企業現在不缺錢,就是缺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企業“成長的煩惱”,安徽深懂。
有呼必應,有求必應!對企業引才實行“一企一策”,拿出真金白銀幫助企業破解高端人才引進“瓶頸”。蕪湖的“紫云英人才計劃”,滁州的“滿天星人才計劃”,安慶“宜城精英人才計劃”……向“智”借“力”,攬人政策比比皆是,創新安徽漸入佳境。
觸摸長三角,創新脈搏強勁躍動,國之重器之多、科創成果之豐,令人振奮,也催人奮進。今天,長三角三省一市以不足4%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近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已經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火車頭”。創新跨越的安徽,成為這一“火車頭”當中的強勁引擎。
置身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局中,沒有局外人,每一個“成員”都肩負著推動創新的重任。
創新安徽,“徽”動未來。安徽厚積薄發、動能強勁、大有可為,肩負創新之責,持續揚皖所長,將科技創新的“最大變量”轉變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期待創新的“皖動力”更強更足。
何以立潮頭?攥緊開放“金鑰匙”
“在長三角落戶的企業家是很幸福的”。企業的幸福感,就是區域的競爭力。
站在長三角可全景望世界。一年一度的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視野不僅在長三角,更在全世界。每一次共識的形成,都推動以更加開放的胸襟擁抱全球、拉近世界,讓長三角成為融入世界的重要“橋頭堡”、關鍵橋梁紐帶。
談起開放,靠海沿邊的地方自然有著“近水樓臺”之便。長三角區域中,安徽不靠海、不沿邊,“兩不靠”的安徽,要打好“開放牌”,在長三角地區做到與其他省市同步調,則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開放之門越開越大,開放場景中的“安徽現象”吸引眼球。去年,安徽進出口總額增長7.8%,今年一季度又增長8.6%。進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資增速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新三樣”出口領跑全國,更多皖產優品乘風破浪、揚帆出海。
皖品“走出去”,投資“引進來”,作為內陸省份的安徽,開放提速,廣“鏈”世界,叩開了一扇扇“機遇之門”。
市場好不好,企業的嗅覺最靈敏。大眾集團將德國總部以外最大的研發中心落戶安徽,并不斷追加投資;美國康寧把安徽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產品門類最多的生產基地之一……全球500強企業中有92家落戶安徽,外資企業近5000家。
投下真金白銀,憧憬廣闊未來,來自世界的一張張“信任票”,一次次“踏皖行”,見證著安徽的“強磁場”。
行走在長三角,一個感觸,煥發很多人的共鳴:“這些年,合肥乃至安徽變得越來越開放、越來越包容,逐漸散發出與江浙滬相同的氣質。”
長三角,輻射全國,聯動世界,互為一體。“三省一市”各有各的“長”,出口世界、拉動投資、吸引人才,既有合作的廣闊天地,也有良性的競爭場景。與江浙滬同“氣質”,“合作+競爭”良性互促,安徽不僅為自身帶來了繁榮,也讓世界更加感受到長三角的獨特“磁力”,賦能這一開放區域競相在“潮頭”涌動。
如今,俯瞰長三角,46個開放口岸星羅棋布,港口碼頭晝夜繁忙,大街小巷“洋面孔”越來越多,生機勃勃的長三角,不僅是改革的“前沿陣地”、創新的“潮頭浪尖”,更成為開放的機遇熱土。
何以久立潮頭?當攥緊開放這把“金鑰匙”。借東風、搭平臺、抓機遇,擁抱天下客,安徽勇闖天涯,當以更大的世界眼光叩響更廣的開放之門。
“來時路”中啟迪著經驗——“走出去”“引進來”雙向奔赴的背后,是政府的理念升級、視野打開。
省委領導帶著企業走出國門談合作,給足政策支持企業出海做生意,海客圓桌會凝聚世界共識,合肥聚力打造國際金融后臺服務基地,自貿試驗區不斷開啟“破冰之旅”,中歐班列等一批開放大平臺大通道不斷搭建……正是靠著一雙雙“有為之手”,安徽持續做優服務,當好企業的“服務員”,憑著一顆誠心吸引海內外人才和企業安家落戶。
實踐充分證明,哪里開放生態好,哪里就聚集優勢要素,哪里就出生產力。置身長三角35.8萬平方公里的每一片土地,都可切身感受到開放的“磁場”。以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為新起點,共同為開放搭臺,三省一市責任在肩,尤須乘勢而上,久久為功。
立足全局、揚皖所長,借長三角的“東風”、搭一體化的“快車”,發力強化產業雙向開放、拓展國際貿易空間、提升開放平臺功能,安徽的開放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如何圈幸福?為民之心“千鈞重”
民生項目“一子落”,幸福場景“全盤活”。
區域板塊的“相加”,歸根結底是“民心”的“相融”。在長三角地區,“雙城記”生活成為常態,人們像候鳥一樣的跨城市工作、生活,不再稀奇。
家在無錫,人在合肥,因為跨區域創業,這些年,與朋友聯合創業的陳堅像一只候鳥一樣輾轉于兩地,一周一個來回。如今,像他一樣過上“雙城生活”的“長三角人”越來越多。
不少人說:長三角越來越像是“一座城”。三省一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一座城”的背后,是長三角生活更加便利化的最直接寫照。
人們跨區域流動,扎根異地工作生活,既心追“夢和遠方”,更關注眼前當下,每天面對的是再現實不過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跨地區看病就醫、醫保結算、住房保障、送娃上學、證件辦理等,樁樁件件都是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迎著民生需求上,把“高質量”和“一體化”貫穿到民生工作主線,安徽出真招、見實策,讓生活“同城化”“品質化”,將民生“幸福圈”越做越大。
打通制度“壁壘”,促進彼此“互認”。從加強與滬蘇浙聯動,大力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聯合上線148項服務,實現37類高頻電子證照共享互認;到打通區域隔離,推動只進一扇門,關鍵小事跨域辦理;再到激活數字資源,以更多的“屏對屏”替代跨時空的“面對面”,與滬聯合牽頭推出長三角政務服務跨省通辦遠程虛擬窗口……安徽聚焦長三角一體化推進過程中群眾關切的就業增收、教育醫療、“一老一小”等民生大事,不斷延伸民生互惠“半徑”,推動居民服務“一卡通”實現更多“同城待遇”。
進一扇門,辦四地事;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一個個發生在老百姓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改變,將長三角民生幸福圈越做越大。
細細看,這些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關鍵小事”實現便捷辦理,每一招都切中群眾期待,消除“長三角人”在異地工作、學習、生活的“后顧之憂”,一招一式直抵心靈。
“一卡”暢游長三角,“同城待遇”可感可及,長三角“幸福圈”越來越大,安徽致力于推動民生共享不斷取得新突破,在民生領域形成更多有顯示度、感受度的標志性成果,這,便是可感可及的“安徽溫度”。
民生工作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腳步持續加快走深,可以預料,人們對長三角“同城待遇”的期待也更高。
何以回應新期待?唯有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這一邊,聚力把惠民生的事辦實、暖民心的事辦細、順民意的事辦好,說一件、做一件、成一件,加快應用場景建設,把點上的民生訴求變為面上的民生工程,加快把“施工圖”變為“實景圖”。
“雙城”生活,漸漸成景,一顆為民之心“千鈞重”。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各項工作千頭萬緒,民生工作尤須濃墨重彩來書寫。
民生分量在安徽沉甸甸,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期待全省上下進一步聚焦群眾關切的就業、教育、醫療、托育、住房、養老等民生領域新期待,加強民生領域跨區域保障,打破跨省服務行政區劃壁壘,“上新”更多服務新場景,為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輸出更多的安徽經驗、江淮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