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浪滾滾,機收繁忙。
最近,一幅夏季豐收畫卷在當涂南圩徐徐鋪展開來,訓練有素的農機手們駕駛著一臺臺大型收割機穿梭在金黃的麥田,一簇簇麥穗被卷入收割機倉,脫粒后運回糧倉。
安徽盛農農場的收割機正在收割小麥。
“畝產近400公斤,這是我們這塊低洼地自種植小麥以來少有的高產量。”順著安徽盛農農場總經理夏定勝手指的方向看去,這是一個圍墾而成的獨立圩口,四周被水包圍,圩內的麥田就像沉在“鍋底”一樣。
小麥是旱地作物,需要水,也怕水多。由于圩口四周都是水,地下水位高,不利于小麥高產,長期以來適合種植水稻。盛農農場流轉承包塘南鎮位于南圩的7000畝土地后,一方面自籌資金,另一方面爭取國家小型農田水利項目資金、土地整理復墾資金等,累計投入6000多萬元進行基礎設施改造,通過架設電網,修筑機耕、田間道路,建造橋、涵、渠、閘,開挖清淤,種植防護林等農田水利措施,實現了“田成方、路相連、渠相通、林成網、旱能灌、澇能排”,區域范圍全部達到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
國家讓種糧主體不吃虧、有錢掙、多得利,種糧主體也要想方設法增產量降成本增效益。盛農農場的做法是“科技強農+機械強農”。投資數十萬元安裝可視化電子監控屏,不出辦公室,就能夠觀察糧食長勢。7000畝地一眼望不到邊,要轉個遍得半天時間,自從有了電子眼,不僅省心、省力,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著力于“機械強農”,盛農農場購置了各類農機設備60多臺套,全面實現了從種到收的全程機械化。
“一方面通過精細化科學管理提高小麥產量,另一方面通過種收全程機械化降本增效。”夏定勝說。
塘南鎮農技指導員王優告訴記者,為確保夏糧豐收,該鎮成立“三夏”生產工作小組,通過加強與相關職能部門的配合協作,及時發布機收作業供需信息,確保小麥機收高效推進。同時,組織技術人員深入收割一線指導大戶進行田間管理,為豐產豐收提供堅實保障。
夏收顆粒歸倉,夏種拉開序幕。在盛農農場的百畝現代化育秧基地內,智能化的噴淋系統和各類感應裝置為水稻秧苗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綠油油的水稻秧苗在秧田里“整裝待發”,即將被送往6000畝水稻大田栽插。
“水稻種植是農場的重中之重。”夏定勝說,這批秧苗5月10日開始育秧,經過25天就可以到大田栽插。自6月5日起,農場將組織8臺插秧機進行插秧作業,預計15天能夠完成6000畝的水稻栽插工作。目前,農場選用的是適宜本地種植的“南粳46”作為稻種,產出的稻米品質優、口感好。
“麥稻連茬是為了多產糧,選好稻種是為了產好糧。”夏定勝黝黑的臉上泛著紅光。
文圖/記者 吳黎明 通訊員 廖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