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源頭活水來
我市全力服務群眾服務人才服務企業服務基層
初夏的風拂過一江兩岸,發展“活水”奔涌不息。
近年來,我市從大處著眼、于微觀落子,聚焦群眾所需、人才所想、企業所急、基層所盼,打出一套服務“組合拳”,不斷塑造發展新優勢。
提服務、引活水、增動能,正在成為推動馬鞍山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元素”。
服務群眾 托起“穩穩的幸福”
城市有溫度,生活有溫情,百姓有溫暖。一次次加碼的“民生大禮包”就是最好的注腳。
2023年,我市聚焦“關鍵小事”,做細做實“民生大事”,在大力推進10項暖民心行動的基礎上,實施49件民生實事,民生支出270億元,占財政支出的84%,讓群眾看到了變化,得到了實惠。
對此,市民陳女士感受頗深。得益于安心托幼,陳女士將2歲多的孩子放在了雨山區第二幼兒園的“萌寶班”。
“幼兒園老師們很有耐心,對孩子們都非常好,我們家長很放心。”陳女士說,自己和丈夫工作較忙,家里沒有老人幫襯。公辦幼兒園開設托班,讓他們很放心,收費也合理。
統計顯示,截至2024年4月底,在全市306所幼兒園中,開設托班的幼兒園有109所,占比35.6%。安心托幼工作開展以來,此比例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
就業、醫療、教育、養老、出行……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馬鞍山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到了民生投入只增不減、惠民力度只強不弱、惠民實事只多不少。
一個個被破解的民生難題,一塊塊被補齊的民生短板,一項項拍手叫好的民生實事,一張張燦爛笑臉……生活在馬鞍山的市民,幸福感滿滿。
面向未來,幸福指數還在節節提升。2024年,我市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大力推進實施50項民生實事,聚焦就業促進、社會保障、困難群體救助、教育惠民、衛生健康、環境保護、交通出行、文化服務、城鄉建設、公共安全十大領域,讓老百姓生活得更加舒心、安心、省心。
隨著一件件民生實事的落地生根,一幅幸福溫暖的民生圖景躍然而出。
服務人才 激發干事創業熱情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來棲”。
時值初夏,廣大英才干事創業的熱情格外高漲。從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博士到十七冶集團的研究員,“新市民”張召磊忙得不停。
“各項政策很給力,幫我們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解決了很多實際困難。”張召磊說,馬鞍山有一流的企業、一流的人才政策,去年還申請到了相關人才政策補貼,這讓他能夠更加全身心投入工作、成長進步。
張召磊的感受道出了許多人才在馬鞍山工作生活的心聲,背后也突顯了這座城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不懈追求和滿滿誠意。
人才是第一資源,我市深諳此理、高位推動,2023年,深入實施“詩城英才”計劃和人才工作“登高”行動,推動實現更多人才與城市“雙向奔赴”。
持續對標滬蘇浙、大灣區和人才興皖工程,迭代推出人才新政5.0版,深化龍馬、駿馬、驥馬、驛馬“四馬”工程,開展“才聚詩城高校行”等引才活動,與清華大學等7所高校簽訂合作協議。
深化人才評價體系改革,開展特殊技能人才評價,解決“黑手套”人才職稱認定問題;依托在馬高校設立產業工程師學院,推動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530名畢業生獲得中初級專業技術資格,實現高校畢業生“帶著職稱去就業”。
成立市科創和人才發展集團,與市場化引才機構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加大優質人才團隊創新創業支持力度。
常態化開展“進企業、訪人才、講政策、解難題”專項行動;運行“詩城英才”綜合管理服務平臺2.0版,推動人才服務事項“一網通辦”;建立全市重點人才工程聯審制度,實現人才獎補資金直撥本人,各類人才的獲得感持續提升。
人才“活水”奔流涌動,澆灌人才“花滿園”。
2023年,我市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45個,引育各類人才5.1萬人、增長28.3%,本地高校畢業生留馬就業率28.3%、創歷年新高。
步入新階段,我市更加深知人才是一座城市的活力之源、創新之核,將堅定不移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緊緊圍繞引育留用,不斷創新舉措,優化服務體系,讓更多人才“近悅遠來”。
服務企業 跑出發展“加速度”
企業提訴求,政府來解決。
談起2023年新建動工項目進展和建設情況,馬鞍山小視·人工智能谷產業園項目招商總監張俊信心滿滿地說道:“在各級政府的貼心服務下,目前項目進展非常順利,15棟廠房拔地而起,預計再過一個月就能全部封頂,產業導入和產業鏈招商同步進行。”
原來,就在一年前,在馬鞍山一次“采石會客廳”企業接待日活動中,項目負責人提出:“想盡快拿地投產、希望協助盡快辦理土地分割轉讓手續。”
隨后,相關部門全程跟進,很快幫忙解決了發展難題。并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主動提供多項服務,進一步增強了企業對未來發展的信心。
企業無小事,都是“自家事”。市企業服務中心負責人何韜表示,馬鞍山一直緊緊聚焦企業全生命周期,想方設法把服務做到企業心坎上,幫其紓困解難,對于企業訴求,切實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圍繞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我市也在創新思路、頻頻出招,打出一套高質量“組合拳”。
學習借鑒滬蘇浙地區改革創新經驗,在全省創新開展“企聲響應”專項行動,堅持一竿子插到底、直面企業訴求,全力為企業辦實事、解難題、促發展。
推動“采石會客廳”企業服務集成改革,市委、市政府領導通過定期召開民營企業家座談會等方式,分類別、分層級傾聽企業意見建議,閉環回應解決企業訴求。
優化升級市企業服務中心,面向全市所有類型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對企業反饋訴求“一企一策”提供“個性化”精準服務,努力實現服務企業“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
……
營商環境,“優”無止境。
我市將持續對標滬蘇浙先發地區經驗做法,持續優化提升營商環境;深入推進“企聲響應”專項行動,常態化開展“采石會客廳”“百千萬”走訪包保等助企幫扶活動;深入落實營商環境體驗官、說“不”提級辦理等工作機制,進一步促進服務企業工作提質擴面增效,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提升。
服務基層 共繪新“楓”景
基層有訴求,一線解難題。
前不久,和縣華樂、飛雁兩家公交公司新購20多臺大型新能源客車,急需辦理注冊登記業務,但當地并沒有此項業務辦理權限。
市車管所得知情況后,便在第一時間安排查驗民警趕往和縣車管所,為這批新能源汽車辦理好車輛查驗登記工作。
基層需求在哪,服務就跟到哪里。
以公安機關設立運行的“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為例,2022年以來,已在各級設立55個窗口,累計受理群眾反映“辦不成”事項1000余件,受理辦結623件,幫助解決問題530件。
“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切實解決了“疑難雜癥”事項,讓基層群眾“辦成事”“好辦事”。
無獨有偶,曾幾何時,小區物業管理一直是基層治理的短板弱項。
為此,我市深入推進“皖美紅色物業”建設,以黨建引領推進小區治理、物業管理服務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打通社區治理“神經末梢”,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基層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不斷增強。
精細化提升基層治理、多元化調處矛盾糾紛,馬鞍山正在讓城鄉基層變得更有“溫度”。
據市委政法委基層社會治理科科長方歡介紹,我市通過整合資源、融合功能、協同力量,建立健全了一門受理、分類交辦、現場調處、跟蹤督辦、評價反饋的閉環運行機制,為群眾提供“一站式”矛盾調處服務、公共法律服務和相關專業服務,讓群眾反映訴求和矛盾糾紛化解“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
不僅如此,馬鞍山還建立覆蓋全民的12345服務熱線、“隨手拍、馬上辦”信息平臺、網格微信群、警民議事廳微信群等信息化平臺,拓寬暢通群眾訴求反映網絡渠道。
充分發揮群眾自治作用,因地制宜搭建群眾身邊的議事平臺,深化文明創建、志愿服務等活動,激發群眾自我管理、協商共治熱情。
落實“民聲呼應”工作要求,堅持好運用好新時代“楓橋經驗”“浦江經驗”,善于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服務群眾,依法規范高效處理利益訴求、化解矛盾糾紛。
促進矛盾化解在基層、糾紛解決在訴前,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新時代“楓橋經驗”,正在馬鞍山煥發新的蓬勃生機。
當下的馬鞍山,在各項服務政策的加持下,群眾生活愈加美好,各類英才盡展其能,經營主體輕裝上陣,基層治理活力迸發,正源源不斷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記者 況安軒 黃瑩 劉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