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關乎國本、國運。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為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實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安徽,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中華文化的傳承復興地。去年11月,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扎實推進繁榮興盛的文化強省建設大會,制定出臺《關于加快建設文化強省的指導意見》,擘畫文化強省藍圖,努力為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安徽貢獻。
一年來,全省文化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的重要部署,勇于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秉持開放包容的膽氣,堅持守正創新的銳氣,賡續歷史文脈,保護文化遺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呈現新氣象、開創新局面。
放眼江淮,徽風皖韻一片錦繡。
底蘊:璀璨歷史光耀神州
楚墓中最長的車馬坑,首次見到的九室楚墓,東周時期口徑最大的青銅圓鼎……作為經科學發掘的迄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復雜的楚墓,武王墩墓考古發掘穩步推進,重磅的成果一項項揭曉,歷史的迷霧正在一層層撥開,史家的敘述也將一頁頁改寫。
結合墓葬規模、結構、出土文字材料與文獻史料等綜合分析,武王墩墓主人基本鎖定為戰國晚期的楚考烈王。“按照計劃,我們將從6月開始中室的發掘,并把棺整體提取到實驗室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武王墩墓考古項目負責人宮希成說,武王墩墓考古成果生動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武王墩墓考古和保護利用將對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考古,是打開時光封印的鑰匙。一年來,江淮考古碩果累累。凌家灘,被認定為中華文明“古國時代”第一階段標志性遺址。作為長江下游地區少有的延續時間近4000年的中心性聚落,郎溪磨盤山遺址入選“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安徽,為中華民族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供了科學實證。今年,國家文物局批準安徽繁昌人字洞和神墩頭、固鎮垓下、淮南武王墩、郎溪磨盤山、含山凌家灘、東至華龍洞等7個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目前,全省擁有國保單位175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6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7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1個、世界文化遺產3個。
活化:傳統工藝走進當代
中國戲曲“梅花獎”獲得者唱響經典黃梅戲,近3000件特色“非遺+文創”產品展示展銷,2024年“安徽非遺購物節”活動近日在合肥駱崗公園開啟,琳瑯滿目的非遺市集,洋溢著濃烈的文化味和熱鬧的煙火氣。
走過歷史長河,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道動人的風景,傳承著原生態的文化基因,保留著具有當地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精髓。安徽,是名副其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目前,全省擁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9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19人。
文房四寶、徽州三雕、蕪湖鐵畫、阜南柳編、淮南剪紙……無論時代的腳步如何匆忙,人們總是期待走近傳統技藝,在非遺作品前駐足觀賞,從中解讀地域文化的風韻,品味工藝構思的巧妙。日前,安徽歙縣老胡開文墨業有限公司、安徽省祁門紅茶發展有限公司、黃山市竹溪堂徽雕藝術有限公司及霍邱縣淮美奇工藝品有限公司4家單位入選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傳統工藝振興,留住歲月沉淀的歷史記憶。
去歲末、今年初,“新時代 新徽班 新氣象”精品劇目展演活動走進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戲劇重鎮。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不朽的驕楊》、徽劇《徽班》《劉銘傳》、淮北梆子戲《風雨王家壩》等傳統經典和時代精品備受戲迷青睞,彰顯著徽風皖韻獨樹一幟的強烈魅力、守正創新的閃亮成果。
黃梅戲,安徽一張亮麗的傳統文化名片。今年,《黃梅戲曲本典藏》工程全面啟動。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通過對黃梅戲傳統經典劇目、優秀新創劇目進行曲譜、劇本、視頻等系統地搜集、整理、修復、復排、出版和數字化轉化,全方位、多角度展現黃梅戲數十年的發展歷程,從而實現對黃梅戲優秀劇目的全面保存和活化利用。”
弘揚:文化瑰寶扮靚生活
走進東至縣華龍洞遺址陳列館,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化石不僅展示著華龍洞考古發掘的豐碩成果,而且向普通觀眾普及著古人類演化的科學知識。“我們研究所同東至縣共建華龍洞遺址科研科普基地,目前初步完成了華龍洞古人類科普中心建設。”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杰說,“我們期待打造一個考古游、研學游的科普基地,為東至留下一份帶不走的文化財富。”
文化瑰寶,人民共享。從凌家灘、明中都等國家遺址公園對外開放,到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館建成開館,一座座文化空間拔地而起,讓人民群眾近距離地感受江淮厚重底蘊;從舉辦中國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展,到打造“美在徽州非遺體驗之旅”特色旅游線路,一個個非遺產品創意呈現,讓人民群眾更直接地觸摸皖韻獨特風采。
“送戲進萬村”,安徽文化惠民的品牌活動,每年為每村送上一場高質量的正規演出,一頭連著廣大農民的文化需求,一頭牽著優秀院團的文化供給。熱鬧“村晚”,活躍基層文化生活,今年六安市大灣村、銅陵市楊村村等10余場“村晚”入選全國“四季村晚”示范展示點。創新服務,豐富供給,讓文化的種子在江淮大地的田野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文化最好的禮敬,就是創造新的文化。
闊步全面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的新征程,江淮兒女鼓足文化自信心,高高樹起徽風皖韻的鮮明標識,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意氣風發地走出高質量發展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