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說安徽省有張“優質專用小麥種植地圖”涵蓋了全省307個萬畝以上優質小麥分布情況,能直觀反映出省內各地小麥單一品種規模化、標準化種植成果,5月22日,記者循著“地圖”來到宿州市靈璧縣婁莊鎮沱北村,只見驕陽當空,金穗飽滿,麥浪滾滾。
“小麥抗倒性好,籽粒飽滿度較好,株型較緊湊,抗倒性不錯,整體長勢良好。”農戶胡茂陳掐了一株麥穗,在手心里揉搓幾下,輕輕一吹,幾十粒飽滿的麥子就露了出來??吹叫←滈L勢良好,他臉上露出笑意:“眼前這270多畝種的都是‘淮麥50’,下地前就被大戶孫韓預訂了,根本不愁賣!”
胡茂陳的麥田“長”在圖上,這里種的高強筋優質小麥是做面點的好原料,常有外地面粉廠商打電話詢問訂購事宜。對60歲的他來說,種植、管護和銷路都不是問題:“前年村里施行集中連片單品單種,我們18戶率先和孫韓簽了托管協議,從選種到管護,從田頭到倉庫,托管讓我們省力省心還省錢,以高于市場價1角5分左右加價回收,當場給付。去年增收了十幾萬元,今年預計大豐收,只多不少。”
一圖在手,顆粒歸倉。安徽糧食生產的關鍵不僅有量,更注重以“單”保質發展優質專用訂單小麥。近年來,全省在標準化、規?;N植小麥的基礎上,壓縮單一生態區內種植品種數量,縣域內實現同類型品種集中種植不超過5個,單個種糧大戶種植1個品種,最大限度保證在統一生產管理下,實現小麥“單種”和“單收”,保持商品性狀的高度一致。同時,確保單一品種“單儲”,實現用麥企業“專用”。
夏收在即,孫韓這幾天忙得腳不沾地,早上5點就前往各縣鄉查看優質專用小麥表現,給小麥測產,聯系檢測小麥品質,查看各倉儲點,根據各村鎮短缺情況來調配農機手……在泗縣草溝鎮瓦韓村的小麥收購點,她和駐點工作人員丁克堂檢查著倉庫漏雨情況,為即將收獲的“宿6165”小麥做足倉儲準備。
記者查看“地圖”,發現泗縣生產軟質麥,適宜釀酒。丁克堂告訴記者:“200萬斤容量的倉庫只儲存‘宿6165’,收到100萬斤時,就出庫直接運到古井貢酒等酒廠當酒糧,單品單種讓倉儲和運輸更高效便捷?!?/p>
“我的上游是農戶,下游是釀酒廠、面粉加工廠等用麥企業。”孫韓既是種植大戶,又是金色家園農業社會化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我們把農戶和市場鏈接起來,統一種植同一品種,種植規模大了,種子、化肥、農藥的需求量就大,能享受比市場價低的進貨價,農機服務價格也優惠得多。經由公司統一管理,每畝開銷能省下六七十元,規模越大越省錢。與此同時,采用機械化播種、施肥、收割等,既節約時間又降低耕作成本,提高了種植效率?!?/p>
優質專用訂單小麥除了在種植、銷售渠道形成產業鏈外,育良種也是重要一環。宿州市農業科學院小麥一所所長張玉坤表示:“我們及時更新技術,從供給端發力,培育抗性好、粉質率高、防治工序少、適宜皖北生態區生長的優質小麥品種,增產提質的同時實現農民增收?!?/p>
如今,安徽通過在適宜生態區內以優質專用小麥大縣、大片和大戶建設帶動,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提升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和農業結構調整的規模化水平。像孫韓這樣的訂單小麥種植大戶,發揮專業公司服務的資源優勢、村集體組織協調優勢和土地集中連片經營優勢,以“村集體+專業公司+農戶”架構形成產業鏈,來往運輸車輛絡繹不絕,讓小麥出了田頭就進廠家,繪就夏收好“豐”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