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萬物生長,正是戶外活動的好時節;清晨傍晚,沿著城市綠道來一場健步走,正是“打開”夏日的最佳方式。
230多公里的綠道串聯起城市綠色風光,不僅僅是市民安全便捷的“上班路”“回家路”,也是市民親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健康道”“觀光道”。
2024年4月,我市印發《關于開展綠美馬鞍山行動的實施方案》,提出水網、路網沿線應綠盡綠,優化城市綠化空間布局,努力實現城市“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目標,到2027年,新建城市綠道72公里。
以綠為底 串起城市公共空間
綠道,是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等與高密度聚居區之間的開放式空間紐帶,一頭連接城市,一頭連接自然,不僅串起城市公共空間,也正在重塑城市形態。作為城市肌理中不斷生長的綠色空間,綠道如同一條條不斷延伸的綠色“毛細血管”,串起了城市沿線的風景,裝點豐富了市民的生活。
早在2013年,我市就編制了《馬鞍山市綠道總體規劃(2013-2020年)》,提出在市區形成“三橫四縱、八團一心”的綠道布局結構,通過綠道將自然生態資源、歷史文化資源連接起來,形成點、線、面、環相結合的整體空間形態。
“城市綠道,不僅盤活了城市各類空間,也連接起原本分散的綠地資源。”市城管局園林處規劃科高級工程師馮安表示,在生態修復功能完善、海綿城市建設、城市黑臭水體整治、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中都要注重考慮規劃建設綠道。
以慈湖河景觀帶綠道為例,該綠道途經市區多個主干道,沿線小區眾多,總長13.2公里,是目前全市最長的綠道,它不僅串聯起了城市綠地、居民小區、體育公園等,也是綠道建設結合城鄉水環境治理的典型范本。
串綠成線 織成城市“翡翠珠鏈”
近年來,我們身邊的綠道是越來越多、越來越長。
早在2013年,我市啟動建設了第一批城市綠道。湖西濱湖綠道長1.6公里,位于雨山湖西側,起于湖南路,止于紅旗路;永豐河濱河綠道總長10.6公里,位于永豐河兩岸,起于雨山路,止于采石河路……
如今,我市正加快綠道建設步伐,改造與新建并行,補植增綠的努力從未停歇。
雨山湖公園愛情小道正在進行綠化提升,路兩旁栽滿了花草綠植,沿線的路燈、垃圾桶、標牌、座椅等都在陸續更新,亮化照明及智能化系統也即將配備。未來,這里將被打造成市民可打卡健身的智慧運動跑道。
改造提升后的霍里山公園,鋪設了彩虹綠道,增加了環山綠道休憩點,這里被打造成一個集健身、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環山綠道系統;佳山公園新建的260米長架空棧道環山貫通,沿線還設有坐凳等休閑服務設施和運動元素小品,吸引市民拍照打卡……“開窗見綠、出門入園”的美好愿景逐漸走進現實。
用綠執筆 繪就幸福生活底色
近年來,我市努力構建城園相融的空間格局,厚植綠色生態本底,勾勒出公園城市的優美形態,促進城市風貌與公園、綠道交織相融。
《馬鞍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中明確要將馬鞍山建設成為“以綠色為底色、以山水為景觀、以綠道為脈絡、以人文為特質、以街區為基礎”的公園城市。
其中特別提出,要加強綠道建設空間保障,規劃區域級、市(縣)級、社區級三級綠道網絡。以長江為主軸支持長江兩岸的濱江慢行綠道環線完善,向西連通合肥巢湖綠道,向東連通南京綠道,形成區域級親水慢行綠道主線。支持裕溪河、姑溪河、青山河等長江支流濱河綠道建設,補充雞籠山、褒禪山、橫山等主要山體周邊綠道設施,促進形成與自然山水形態匹配的市(縣)級親水慢行綠道骨架。同時,利用道路沿線綠色空間及水系、農田、林地等開放空間,構建城鎮型和郊野型兩類社區級綠道系統。
下一步,我市將進一步完善城市綠道網絡,以打造“公園城市”為目標,結合口袋公園建設,加強公園間有機串聯,形成連續暢通、功能復合的公共活動空間。同時,延伸綠道脈絡,以公園游道兩側、水系兩側、道路兩側等面積較大的綠道為主干,將綠的元素延伸至居民區附近,加強小區、社區內的綠道建設。
見習記者 黃筱敏 通訊員 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