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山林得綠、林農得利
——我市持續探索創新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初夏時節,放眼望去,已是林區最美的季節。置身在綠水青山間,云霧繚繞、風光旖旎,這是大自然贈予馬鞍山的寶貴資源,更是我市積極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斷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路徑的生動實踐。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今年以來,我市積極推進集體林權制度創新,依法保護農民和林業經營者的集體林權益,增強生態保護和林業發展內生動力,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生態補償制度,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
搭建“金融橋”
集體林地“做文章”
5月20日上午,在含山縣環峰鎮梅山村的一處小山坡上,村民們正為剛栽植不久的幼苗松土。指著眼前的山坡,村民聞慶伙回憶道:“這片山上原先都是老樹種,不少樹都染了病蟲害。在合作社的組織下,我們對原有樹木進行了清理,種上新樹種麻櫟樹。”
今年77歲的聞慶伙是土生土長的梅山村人。去年,含山縣國家儲備林項目啟動,流轉了環峰鎮梅山村集體林權1500畝。作為項目的實施主體,安徽潤含林業發展有限公司便委托村里新成立的合作社對新流轉的林地進行植綠復綠和幼苗培育。
“聽說村里為了植綠復綠成立合作社,我便主動報了名,有活干的時候種樹、植綠,一天能掙150元,比閑在家里強多了。”聞慶伙年齡大了,不便外出打工,沒想到在家門口實現了再就業。與此同時,讓他更樂呵的是,因為林地流轉,老兩口還從村集體分到了1500元。
“有了專業的規劃和指導就是不一樣!別看這些麻櫟樹收益周期長,但合作社讓我們在林間套種了野菊花。這些野菊花幼苗,不僅可以防止林間雜草的生長,等到9月菊花盛開后,還可以采摘。那時,又是一筆不小的收益哩。”說起未來,聞慶伙滿懷憧憬。
資源變資產,青山變金山,這一切都得益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了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去年6月,含山縣國家儲備林項目正式啟動。項目規劃總投資19.93億元,規劃面積15.2萬畝,改培現有林,撫育中幼林,栽培人工林。
“林業項目投資周期長、見效慢、自然風險大,卻是提升碳匯能力的重要載體,是維護生態安全的重要基礎。”安徽潤含林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家奇介紹,按照項目建設方案,含山國儲林項目預計建設期10年,運營期20年。
項目建成后,含山縣國家儲備林建設每年蓄積凈增加量達92000立方米。“這將對保障木材安全、實現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改善林分結構、增加林農經濟收入、助力鄉村振興有著重要意義。”郭家奇說。
共育“致富林”
賣出生態“好價錢”
不砍樹,怎么富?含山縣仙蹤鎮六衖村給出了生動實踐。從空中俯瞰六衖村,四面群山環繞,郁郁蔥蔥,令人陶醉。
“我們村森林覆蓋率達84.5%,負氧離子高,經常有合肥、上海的游客慕名而來,享受這天然的氧吧。”看著山坳里的村莊如今變成了網紅打卡地,六衖村黨總支書記張愛云告訴記者。
而這一切還得從14470畝林地說起。2021年起,六衖村從農戶手中流轉了14470畝林地,對山上林地實施統一管護。“林地所有權仍然歸林農所有,只要村民承諾不亂砍濫伐,那么,林木的所有管護都由村集體承擔。”張愛云說。
守護森林資源,創造生態財富。林地流轉后,村集體加強撫育管理,及時清理病死木、枯枝等易燃物,安排護林員定期上山巡護,防止森林火災;及時進行退化林修復,選擇適宜樹種進行補植、育苗,讓山更綠林更美。
“我們因地制宜,將7.5公里環山防火通道打造成蜿蜒美麗的‘草原天路’,還規劃了觀景平臺,打造環山精品旅游線路。”張愛云介紹,行駛在“草原天路”上,游客不僅能呼吸到新鮮的空氣,還能沿途欣賞到水庫的美景,前往戲水沙灘、兒童樂園進行游玩。
在村集體和村民的共同呵護下,如今的六衖村“石頭部落”已小有名氣。“每逢節假日,這里人山人海,可熱鬧了。”在張愛云看來,沒有這一座座青山,就沒有如今的六衖村。現在,六衖村每年接待游客量近80萬人次,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156.7萬元。
以改革促發展,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這樣的例子在我市并不鮮見。目前,全市林業新型經營主體547家。含山縣褒禪山、花山區濮塘桃李度假村成功入選省級森林康養基地。
下一步,我市將持續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儲備林+村集體+企業+農戶”“生態+康養+文化”等多元運作模式,發展綠色富民產業,努力打造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綠美馬鞍山”新畫卷。
(文圖/記者 任德玲 通訊員 彭彩梅 馮菁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