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距今約5800至5300年的凌家灘遺址最近十分熱鬧,不僅剛剛舉辦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還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研學團隊紛至沓來。近日,大皖新聞記者來到凌家灘考古遺址公園,實地探訪建設進展,感受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
今年的考古發掘工作將于下半年啟動
在凌家灘遺址公園的墓葬祭祀區西側,一座藍色的考古保護大棚已經基本安裝完成。大棚內便是今年即將進行的考古發掘現場。
凌家灘考古發掘進入準備階段
據介紹,從2021年開始,考古人員對墓葬區西側的公園休息區域進行了發掘,發現了一處祭祀坑。當時,這處祭祀坑出土了140余件石器、70多件玉器和40多件陶器。一件精美的龍首形玉器,和凌家灘迄今發現最大的石鉞,就是出自這里。
2023年,考古人員對凌家灘墓葬區西側祭祀坑外擴區域進行了進一步發掘,發現祭祀坑所處為一處大型臺基。其與墓葬區緊密相連,考古人員推斷這應是凌家灘先民精心設計并堆筑的祭祀活動場所,在凌家灘人的社會生活中可能發揮著重要作用。至此,這幾年的考古發掘,對凌家灘墓葬祭祀區的全貌有了更深的了解。
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凌家灘遺址今明兩年考古發掘面積2000平方米,今年計劃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今年的考古發掘工作將于下半年啟動。
自1985年發現后,凌家灘先后進行了15次發掘,總發掘面積約7500平方米,出土文物3000多件。2023年,國家文物局發布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進展,凌家灘遺址被作為中華文明“古國時代”第一階段的重要代表之一。
凌家灘博物館有望年底開放
如何把凌家灘的文化價值傳播給大眾,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將是一個重要的載體。
大皖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入口不遠處,一座灰色的建筑已經成型。這便是凌家灘遺址博物館。
“目前凌家灘遺址博物館已經完成主體建設,正在進行內部的裝飾和展陳布置階段,我們爭取在今年底完成全部布展工作,向公眾開放。”含山縣凌家灘遺址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凌家灘博物館效果圖(含山縣凌家灘遺址管理處供圖)
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對凌家灘來說,博物館也將成為大眾了解凌家灘文化的重要窗口。據介紹,博物館擬設置總序廳、保護歷程廳、凌家灘廳、文明互鑒廳等,計劃館藏文物1000余件,集中展現凌家灘遺址的重要地位和凌家灘文化的輝煌燦爛,集展陳、接待、研學、交流等于一體,讓游客能觸摸歷史、尋蹤文明。
除了在建的博物館,這幾年,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也頗有成效。大皖新聞記者在遺址公園內看到,蜿蜒的步道將墓葬祭祀區、內外環壕廣場展示區串聯起來,搖曳的花海與成片的草坪連城一片,游客不僅能夠體驗歷史,還能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自2013年立項以來,圍繞“彰顯華夏玉文化、探源中華古文明”主題,先后實施完成了十余項文物保護展示項目,建成游客服務中心、研學旅行基地等配套設施,已成為一處集遺址展示、考古研究、農耕生產、生態游憩、文化教育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研學旅行目的地。
凌家灘掀起研學熱
研學小鎮吸引四方游客
5月13日,來自含山縣育才學校的學生們在凌家灘上了一堂生動的人文歷史課。“孩子們不僅能參觀,還能親自動手操作,沉浸式感受五千多年的文明。”現場一位老師告訴大皖新聞記者。
“幾乎每天都有各地的學生前來研學。”含山縣凌家灘遺址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幾年,凌家灘一直在探索研學產業新路徑,大力開發研學課程,培養師資團隊,開發文物修復、國寶守護人等課程。自開放以來,已接待中小學生及高等院校大學生約80萬人次,成為大中小學生了解中國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第二課堂,掀起了一波波考古研學旅游的熱潮。
如果你乘車剛進入凌家灘,一定能看到路口一座玉人雕塑,他面對的一片古式建筑群,便是4月底剛剛開始試運營的凌家灘研學小鎮。
“目前我們正在招商,希望可以把研學小鎮打造成宣傳推廣凌家灘文化的重要窗口。”這座小鎮,占地面積6.59萬平方米,集凌家灘文化、教育、娛樂、休閑于一體。
記者了解到,凌家灘正推進遺產現場活化研學、博物館研學、農耕文化研學、綜合拓展研學“四位一體”的研學產業發展。依托凌家灘考古研學特色小鎮,實現研學旅游與文旅融合發展有機結合。目前正在積極申報“安徽省首批中小學生研學教育實踐基地”“全國中小學校外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將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成為具有科研、教育、休憩功能的研學旅游目的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