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合肥5月15日電(周雨濛)倉庫外,來自全國各地的貨車穿梭不息;倉庫內,數量龐大的各種藥品整齊堆放……走進位于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的安徽華源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座座壯觀的現代化倉庫和高效的物流運行令人震撼。這里是目前亞洲最大的醫藥倉儲基地之一,集散著全國5000多個醫藥廠家10萬多個品規的藥品。
“醫藥流通看太和,太和醫藥看華源。” 如今,現代醫藥產業已成為太和一張響當當的名片,讓這個地處內陸的縣城成為全國最大的藥品集散地,也因此有了“華東藥都”的美譽。
安徽華源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現代化醫藥倉庫。(陶俊供圖)
一個產業成就一座城
太和醫藥市場起步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當時,太和縣涌現出一批跑單幫的“藥販子”,并成為全國最早出現的藥商。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十多萬太和人陸續走進醫藥購銷領域,在全國建立起龐大而細密的市場網絡。
時至今日,太和縣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單體醫藥銷售市場,有來自全國5000多家藥企駐場太和,形成了“買全國,賣全國”的經營格局,其中龍頭企業安徽華源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銷售行情被譽為全國醫藥商業的“晴雨表”。
安徽華源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言介紹,作為安徽省醫藥商業的龍頭企業,目前集團的藥品日均進出量約20萬件,年銷售額超300億元,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醫藥行業銷售前十。
依托市場優勢和資金積累,近年來,太和縣堅持“以商促工、工商聯動”,依托商業帶動工業,反哺農業,不斷推進醫藥產業轉型升級,逐步形成了醫藥生產、研發和醫藥物流協同發展的醫藥產業體系。2015年9月,“阜陽(太和)現代醫藥產業集聚發展基地”被安徽省政府確定為全省首批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之一。
這里是醫藥界的“義烏市場”
高安生物實驗室。(太和縣發改委供圖)
“在上游,我們與全國5000多個醫藥廠家建立合作關系,占到全國醫藥生產廠家的80%以上,在全國范圍內保持著藥品品種全、價格低、質量優、服務好的核心優勢;在下游,市場終端客戶覆蓋10萬多家醫院、診所、連鎖藥店。”安徽華源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軍自豪地表示,“可以說,這里就是醫藥界的‘義烏市場’。”
近年來,安徽華源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商業優勢,大力發展醫藥工業,下屬上海華源安徽仁濟制藥、寧夏沙賽制藥、安徽錦輝制藥、安徽廣生藥業等四家制藥企業擁有大容量注射劑、凍干粉針劑、固體制劑、片劑、顆粒劑、丸劑等200多個品種、近300種規格,產品暢銷全國。
從種植到加工,從原料藥到制劑生產,從醫藥裝備到醫藥輔料,眾多醫藥龍頭企業在太和誕生、成長并壯大。2023年,太和縣現代醫藥產業規上企業達61家,產值占全縣的8.6%;2023年以來新簽約醫藥類項目23個,總投資額42.8億元。
打造醫藥產業發展新高地
太和保興醫藥健康產業園。(產業園供圖)
2019年,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MAH)在我國全面實施。藥品監管制度的改革為太和縣現代醫藥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去年3月,太和保興醫藥健康產業園的發展模式被安徽省政府作為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廣。
“我們在太和做的事就是立足于當地藥商資源,推動醫藥的研發方和銷售方的雙向奔赴。”太和保興醫藥健康產業園執行總裁劉大勇表示,入駐太和醫藥產業園的項目覆蓋研發、原料藥、制劑、輔料、銷售等多個產業鏈環節,通過產業生態效應使項目之間能夠實現技術優勢互補、產業協同發展。歷經5年的建設,入園項目已達20個,落地項目投資總額超過30億元,累計完成投資額超過21億元。目前,產業園共享制造平臺一期已投入使用,正在進行50余個品種的技術轉移。
技術的創新升級,離不開人才支持。太和縣加快本地人才培育,自2019年以來累計支持本地籍制藥類大學生460余人,為醫藥產業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加強與大院大所對接,先后與16家院所建立產學研用合作關系。2023年新增院士工作站1家、省聯合共建學科重點實驗室2家、省企業研發中心1家。
太和經開區中科基地。(太和縣發改委供圖)
“現代醫藥是太和縣的首位產業,為推動產業快速發展,我們建立了‘鏈長制’,通過延鏈、補鏈、強鏈,形成以制劑和化學原料藥為主體,以現代中藥、藥用輔料包材、醫用保健品、醫藥物流為配套的產業體系。” 太和縣發改委副主任李鑫說。
當前,太和縣圍繞“域外創新、太和制造、全國銷售”的發展思路,以保興醫藥健康產業園為核心,打造科研孵化平臺、共享制造平臺、營銷網絡平臺,以創新型的產業模式引導優質醫藥資源匯聚太和,聚力推動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