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邊幼兒園”到“內地小學校”
“蟹寶寶”在當涂安新家
五月立夏接小滿,沿海精選優蟹籽。初夏,正值大閘蟹大眼幼體投放的最佳時期。5月11日凌晨,從江蘇射陽運來的首批6噸大眼幼體蟹苗苗籽在當涂縣烏溪鎮七房村安家了。
在七房村蟹苗培育第二基地,養殖戶張海波正在認真挑選投放點位,然后將一箱箱苗籽從冷藏車廂搬出來進行投放,伴隨著一陣陣“嘩啦啦”的水聲響起,一只只優質蟹苗苗籽歡快地躍入水中,紛紛奔赴這片即將孕育它們茁壯成長的家園,開啟了“蟹生”新的篇章。剛孵化出來的大眼幼體蟹苗苗籽通體晶瑩剔透,一投放到養殖基地池中,就迅速向水中游去,活力十足。別看它們現在不起眼,但在張海波眼中,它們是增收致富的“金元寶”。經過9~10個月的培育,這些大眼幼體蟹苗苗籽就能無憂無慮地長成蟹苗,在春節前后就可以“出嫁”了。
大眼幼體蟹苗苗籽
據張海波介紹,大閘蟹屬于洄游動物,必須要在淡水和海水的交界處進行繁殖,后來經過淡水9~10個月的培育,生長發育變身蟹苗。這個過程,就像從“海邊幼兒園”到“內地小學校”,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蟹苗再經過7~8個月的大塘養殖,就變成令人垂涎欲滴的大閘蟹,在中秋前后“爬”上大家的餐桌。
近年來,七房村以合作社抱團發展為紐帶,發展蟹苗養殖業,做到“兩降低、兩提高”。通過合作社統一采購,在蟹籽和飼料上兩項可降低420元/畝。以強戶帶弱戶,每畝提高產量20—30斤,統一銷售每畝可增收800元,兩項可增加1400元收入,讓養殖戶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益。
目前,七房村建成了“池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標準化蟹苗養殖基地,確定了“種草、投螺、稀放、配養、調水”的“十字方針”,為大眼幼體蟹苗提供天然優質的蛋白飼料,定期加水換水,通過技術手段改良水質。同時,為提高蟹苗養殖技術,該村多次邀請水產專家來村開展技術講座和技術指導,還為養殖戶引進物聯網技術,實現了全自動智能監控和增氧,省心又省力,實現蟹苗培育現代化、科學化。生態養殖之路,不僅讓七房村村民錢袋子鼓起來了,也讓七房村的集體經濟壯大起來了。如今,七房村走上了“大戶帶小戶、強戶帶弱戶”民富村強的振興道路。
據烏溪鎮水產技術人員介紹,下一步,該鎮將啟動大眼幼體放養后跟蹤指導服務,根據蟹苗變態進度、檢測池塘水質變化、水草生長情況等,指導育苗主體做好施肥、培養浮游餌料、增氧、投食等技術細節,為廣大養殖戶提供“保姆式”技術服務。
文圖/記者 吳黎明 通訊員 尤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