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節前夕,我來到位于大別山區的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采訪,在這里遇見了一位“奇怪”的老人。
他很節儉,一盤炒青菜、一碟咸菜權作一餐,一件衣服穿了幾年舍不得丟棄;他又很慷慨,連續16年向岳西縣紅十字會捐款,捐款收據可以鋪滿一整張八仙桌。
他叫儲德素,是大別山深處的一位村民,平日依靠收廢品和務農為生。
4月25日,在岳西縣溫泉鎮牌坊村,儲德素駕駛三輪車回收廢品。
4月25日,在岳西縣溫泉鎮牌坊村,儲德素在攤曬茶葉。
4月25日,在岳西縣溫泉鎮牌坊村,儲德素(右)在村民家回收廢品。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看到電視里災區淚眼朦朧的孩子,儲德素的心揪成了一團。
“我小時候吃過苦,吃糠咽菜、吃百家飯,最看不得別人受苦。”儲德素想盡己所能幫助災區,揣著1000元現金出了門。他不知道把錢捐到哪里,就在街上找,直到看到有單位設立了向災區獻愛心的捐款點,就這樣儲德素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筆捐款。
后來,儲德素打聽到岳西縣紅十字會可以接收捐款,他就每隔一段時間來到紅十字會捐款,少則一二百元,多則上千元。
儲德素坦言,“這事兒好像有一種魔力,做著做著就‘上癮’了”。只要從電視上看到有地方發生臺風、洪水等災害,他總想伸一把手,能幫一點是一點。

4月25日,在岳西縣溫泉鎮牌坊村,儲德素整理回收來的廢品。
4月25日,在岳西縣溫泉鎮牌坊村,儲德素整理回收來的廢品。
在農村,回收廢品并不能賺到很多錢。一公斤廢紙箱拉到廢品回購站也只能賺取一兩角錢的差價,有時忙碌一整天,收入也不過十幾元錢。風來雨去,儲德素捐出去的每一分錢,都是這樣一點一滴積攢下來的。
4月25日,在岳西縣溫泉鎮牌坊村,儲德素出門回收廢品。
我走進儲德素位于岳西縣溫泉鎮牌坊村的家中時,他正在窩棚下佝僂著身子整理廢品。紙箱整齊地捆綁在一起,易拉罐一個個踩扁,廢舊家電仔細地拆解……由于經年累月接觸廢品,儲德素本就布滿老繭的雙手顯得更加粗糙,還有不少被廢品劃破的傷痕。
儲德素布滿老繭的雙手(4月25日攝)
采訪間隙,我提出想要看一看捐款收據和榮譽證書。儲德素帶我走進屋內,我才發現老人的房屋不僅沒有裝修,房間里甚至連幾件像樣的家具家電也沒有,有的房間里還堆放著回收來的廢品。“我不在乎這些,夠自己生活就可以了。”儲德素說。
4月25日,在岳西縣溫泉鎮牌坊村,儲德素在菜園中摘菜準備午飯。
捐款收據一張張鋪在桌上,儲德素慢慢撫摸著它們,就像是珍藏多年的珍寶。
“這張是南方洪災的捐款,這張是舟曲泥石流的捐款,這張是玉樹地震的捐款……”16年來,儲德素已經不記得捐款的次數,只有這些捐款收據默默地訴說著背后的故事。

4月25日,在岳西縣溫泉鎮牌坊村,儲德素和老伴汪荷芬展示多年來留存的部分捐款收據。
4月25日,在岳西縣溫泉鎮牌坊村,儲德素和老伴展示多年來留存的部分捐款收據。
近些年,在媒體的報道下,周邊鄉鎮甚至縣城的不少群眾知道了儲德素的事跡,受他影響,親自或委托他捐款,儲德素的捐款收據上開始出現越來越多人的名字。
“您家的條件也不是很好,少捐一點吧?”岳西縣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不止一次勸他。
“沒事,兒子、兒媳婦在深圳打工,他們自己能照顧好自己,我留一點自己生活,足夠了。”儲德素總是笑呵呵地回答。
儲德素所在的溫泉鎮政府了解到相關情況,也想著對老人進行慰問或是嘉獎,但要么被拒絕,要么就被他轉捐到紅十字會。“我還能干得動,不需要這些東西。”他說。
品德高尚、生活樸素,就像他的名字一樣,儲德素用無私的堅持詮釋了凡人微光的力量。
暮春時節的大別山區,儲德素老人的故事成為了我鏡頭中的美好,久久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