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記者走進安慶市特殊教育學校,采訪第二十七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張晨老師,感受她用音樂照亮盲童人生的感人故事。
張晨與孩子們互動
自強不息:以全國第一名考上長春大學音樂系鋼琴專業
“你可以把我打倒,但是你永遠不會把我打敗。把我打倒是我身體跌倒,但你永遠打敗不了我的心。”美國作家海明威的這句話,對于安慶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張晨來說,像是其人生的真實寫照。
13歲時,張晨因過度用眼導致視網膜脫落,不幸雙目失明。驟然陷入黑暗,她感到焦慮、迷茫、無所適從,就連走路、夾菜這樣的生活小事,對她來說都變得異常艱難。但在父母的鼓勵下,張晨逐漸走出陰霾,前往安慶市特殊教育學校學習,從那以后,張晨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練琴、學習樂理和盲文上。自此,從小樂感極好的她與音樂結緣,換了一種方式“看”世界。
沒有破繭的勇氣,哪來飛舞的美麗。面對命運的打擊,張晨沒有氣餒,沒有失望,她堅持矢志不渝地追求,在永不停歇的奮斗中筑牢著自己的信念,用努力前行、永不言棄的進取品格,默默堅守并一次次突破自身,超越自我。
2002年,年僅16歲的她以全國第一名的成績考上長春大學音樂系鋼琴專業。大學期間,她刻苦努力,奮斗不息,先后榮獲“華夏藝術風采”藝術比賽鋼琴組金獎和民族聲樂組金獎、“中國校園歌曲大賽”教師組銀獎和第九屆“全國殘疾人文藝匯演”聲樂類一等獎。
張晨帶孩子們上課
逸驥尋云:成為全國首位音樂教學專業的盲人研究生
成績與榮譽從不會讓堅強的拼搏者止步,只會激勵他們不斷邁出更加奮勇的步伐。張晨就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這句話,她始終懷揣夢想,誓做永恒不變的逐夢人。
大學畢業后,她便回到家鄉安慶特殊教育學校任教,這一教便是整整十四年。期間,她還毅然決然地踏入了考研的道路。本就不易的考研對一個盲人而言,更需要花費常人難以想象的時間和精力。
“我一般4點45起床,從5點學習到7點半后,然后準備給學生上課,課間休息時再刷題和背單詞。”為了兼顧工作和學習,張晨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作息計劃。
經過不懈的努力,張晨初試、復試均以專業第一的成績考入安慶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20級學科教學(音樂)專業碩士研究生,成為安徽省通過全國研究生招生考試的首位盲人研究生,同時也是全國首位音樂學科教學專業聲樂方向的盲人研究生。
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考上研究生后,張晨不辜負學習的每一天,寫論文、做課題,并堅持用美妙的音符和動聽的歌聲,描繪出自己多彩的人生。張晨在校期間通過自身的奮力拼搏獲得了2020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2022年3月14日,張晨拿到第九屆“國際聲樂公開賽”總決賽的中國民歌、歌劇詠嘆調和中國藝術歌曲三個專題組中青年B組的一等獎證書,也是安徽省首位盲人研究生獲國際聲樂大獎。
張晨身體力行,為視障群體做好示范,并通過分享自身奮斗的故事告訴他們“盲人也有無限可能”“永遠不要熄滅內心的光”……這些既是張晨鼓勵視障人的話語,更是她自己心靈激情的寫照。
她的故事折服和激勵了無數人,2022年,她獲評“心動安徽·最美人物”榮譽稱號;2023年,被授予第27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2024年3月,榮膺“2023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
很多人在張晨的踔厲奮發、挺膺擔當中獲得了前進的力量,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投身到人生的旅途當中。
張晨課間與孩子們愉快玩耍
微光成炬:在砥礪深耕中用溫暖音符點亮盲童的心田
經歷過痛苦的失明生活,張晨與視障群體就有了相同的情緒與情感,有了共通的理解和覺知,這種同理心使她能強烈地體會到千萬盲童們的無助,就像她自己所說的:“正因為我自己是盲人,我才知道那些孩子們需要什么。”于是研究生畢業后,張晨再次回到特教學校教書,她要用音樂之光來照亮殘障孩子們的世界。
在安慶特教學校,張晨堅持長年累月樹人育人,用實際行動踐行自己感恩回報的諾言。她全身心付出,給全校10多個班的近100名視障孩子上音樂課,每周都是滿滿的16節課。隨著時間的推移,她肩上的擔子和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除了視障,還有多重障礙的學生。
為了讓孩子們學到更多本領,她不辭勞苦,身兼數科教學,音樂、盲文、英語、盲人計算機……針對不同孩子的特點,她為他們制定個性化教學方案。她不斷將自己學習和體悟到的思想、理念,傳遞給自己的學生,竭力幫助無數視障學生走向成功,用自己的心靈守護好殘疾孩子“內心的光”。雖然十分艱辛,但她從不說一聲苦、道一句怨,始終用行動彰顯著不負青春、不負韶華的時代擔當。
十指翩躚,在黑白琴鍵上跳躍;琴聲悠揚,在孩子的心間流淌。在幫助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她還幫助他們克服自卑,尋覓快樂。為更好地讓音樂引導孩子們的心靈去感知世界,張晨針對盲生身心特點,總結出“具身認知理論下多審美通道統合的音樂教學法”,用最好的方法,把她的音樂課打造成一個能夠充分發揮盲童優勢的課堂,把最快樂的音符播種在孩子們的心田。她充分利用盲人特有的聽覺、記憶等優勢,將這些感官覺知構成一種通感,從而最大限度補償了盲生的視覺缺陷。
一些盲童從未完全看過世界,對顏色沒有直觀概念,張晨便不斷地幫助、引導,讓音樂通過感官與色彩建立知覺聯系。“我看到它們了,那是圣潔的白色,那是充滿生機的綠色,還有那深邃的藍色……這都是張老師用音樂教我看到的。”一位盲童男孩動情地感慨道。
張晨就是這樣通過獨有的方式,讓音樂牽引著盲童們不斷地去感知色彩、感受世界,從而也不斷點燃著盲童們內心的光和愛。為了孩子們的身心成長,張晨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與汗水,經過多年持續不斷的堅持與實踐,她為盲童們開啟了心靈的窗戶,找到了快樂與自信。
十幾年來,張晨就是這樣在無私奉獻與拼搏奮斗的火熱實踐中,誨人不倦、助人無數,她帶領著孩子們一次次突破極限、勇超自我,先后獲得了20多個全省乃至全國大獎。
“晨曦載曜,萬物咸覩。”張晨用音符點亮了自己和殘障兒童的心燈,以自強不息回報社會,以善心善舉傳遞溫暖。她用無私奉獻、永不言棄的人生事跡,告訴我們每一個人:“心中有光,就有無限可能!”(記者 陳慶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