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4月26日電(記者 趙金正)谷雨時節,在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天門鎮,姜農們正忙著砍竹竿和芭茅,為即將出苗的白姜提前搭起遮陽棚架。
進入四月,氣溫回暖,降雨增多,正是銅陵白姜種植的最佳時節。就在二十多天前,銅陵白姜主產區天門鎮的姜農們,把在姜閣中儲存了一冬天的姜種“請”出,是為“下姜閣”。千年間,白姜種植系統已然成為當地人民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背后的農業智慧如今仍在發光發熱。
銅陵地處安徽省中南部,氣候溫暖濕潤,日照充足,自古便是生姜主產區。當地人民結合地方自然條件培育本土白姜品種,并逐步探索出特色“姜閣保種催芽”儲種模式和多項生態種植方法,共同構成了獨特的銅陵白姜種植系統。2023年,銅陵白姜種植系統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并逐漸為世界所知。
披上工作服,接上電燈泡,彎腰踩著木梯爬上高高的姜閣……在銅陵市義安區天門鎮五峰村,年過半百的“姜把式”盛義武正熟練地在狹小的姜閣里查看姜種催芽情況。?
銅陵市義安區天門鎮五峰村,“姜把式”盛義武正在查看姜閣內存放的姜種。新華社記者 趙金正 攝
傳統的姜閣結構宛若一個不透光的天井,墻內外均敷泥封實,留有通風口,內部由耐熱木材打造,呈“回”字形布局,能夠最大化利用有限空間,每個姜閣能夠存放約兩萬斤姜種。
“白姜含水量高,地窖存儲容易發霉腐爛,而姜閣保溫隔熱效果更好,還能通過柴火和通風口隨時調整溫度和濕度,所以一千多年前我們就開始使用了。”盛義武靠在狹小的姜閣內,望著面前已經發芽的姜種,欣慰地說。
每當立冬時節,姜種被荷葉隔層放進姜閣,并在姜閣下方生火保持適宜溫度,直到清明時節再將已經發芽的姜種“請”出姜閣,等待播種。但要保障小小姜閣里的姜種能夠順利越冬、發芽,盛義武過去五個月內幾乎每天都要為它燒掉近50斤柴火,并隨著氣溫的變化,不斷調整。
“我先用武火減少姜種的水分,再用文火保持溫度避免姜種凍傷,待氣溫回升,再加大火力進行催芽。”撫摸著姜閣里黃豆大小的潔白新芽,盛義武笑著說,如今在銅陵仍有70余座傳統姜閣傳承著“古老的智慧”,源源不斷地培育著優質白姜種。
將催芽好的姜種從姜閣中取出,五峰村白姜種植大戶江梅朵忙不迭地和工人們趕到油菜地旁的姜田里開挖深溝、培起高畦高壟,從天空中俯瞰,就像是在田野間作畫一般。
銅陵市義安區天門鎮五峰村,姜農正在姜田里挖溝做姜壟。新華社發(邢琛攝)
“老話說,‘冬翻土,春起壟’。白姜喜溫濕、怕旱澇,這里的氣候春夏季多雨,容易發生病蟲害,而高畦高壟栽培技術可以幫助排水、預防可怕的姜瘟病。”江梅朵說。
待進入五月,姜苗鉆出土壤,姜農們便在姜田上搭起一層由芭茅草做的棚子,為姜苗遮陰、擋雨。
“白姜苗生長初期需‘七分陰三分陽’,隨著姜苗逐漸長大,對于陽光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而芭茅草則不斷枯萎,為姜苗提供更多的光照。”江梅朵說,盛夏過后,芭茅草的葉片也枯萎落盡,又將成為冬天燒姜閣的柴火,如此循環往復,在白姜保種和種植過程中幾乎所有原料都沒有浪費。
望著姜田周邊的稻田與油菜田,銅陵市農業農村局研究員姚繼貴說,白姜因耗肥量巨大,連續種植會導致土壤養分供應不足和養分失衡,造成土壤微生多樣性下降,病蟲害增加,而和其他作物輪作則能很好解決類似問題,并且能夠實現三種作物的共同高產。
其實早在中國古代,農學家就指出了輪作是用地養地相結合的有效措施。銅陵白姜種植系統蘊含中國農業對利用和開發土地生態環境“用養結合”的哲學思想,有利于環境和作物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如今,運用生態化方式種植的白姜已經成為當地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據統計,銅陵市白姜核心產區種植面積約6000畝,2023年總產量1萬噸,并開發出糖醋姜、醬汁姜、糖冰姜等80余種加工產品,2023年綜合產值約10億元。
行走在天門鎮的大街小巷,處處是運送姜種、扛著鋤頭去姜田的忙碌身影,傳承千余年的農業智慧,如今已經成為這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