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2016年4月24號,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六安市金寨縣大灣村考察,深情寄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特別是不能忘了老區。”八年來,全國各地的革命老區,利用當地紅色資源和綠色資源優勢,明確“紅”“綠”結合發展思路,走出一條有革命老區特色的鄉村全面振興之路。
陽春四月,乘著習習春風,安徽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聯合湖南、河南、貴州、江西、河北、福建、江蘇、吉林8省新聞廣播,共同推出全媒體報道《紅土地上綠成林》,敬請收聽收看!
今天請聽第一篇《金寨:“紅”“綠”融合 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采制安徽臺記者汪菲,金寨臺記者潘項南。
春和景明,茶香飄溢。春日的大灣因“茶”而忙。5000畝標準化茶園里,茶農搶抓農時,采摘鮮葉;茶廠內,炒茶機器片刻不停歇,工人忙碌在炒制、烘焙各個環節。
金寨縣蝠牌茶旅有限公司銷售經理南英平熱情接待著游客和采購商。
南英平:政府近幾年把老茶園改造、新茶園擴建,門口還有一個茶企。我想拓展我們的茶葉銷路,開發一些跟茶業有關的研學,帶動農戶增加收入。
從常年在外務工到六年前返鄉在茶企上班再到銷售經理,南英平和大灣一起成長。如今,她的人生規劃里不僅有自己的好日子,還有了更多的父老鄉親。而大灣村的振興故事,也得從這抹茶綠說起。
2016年4月24號,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大灣村考察,與當地干部群眾共商脫貧攻堅大計。總書記的到來,給這個大別山深處的閉塞山村帶來了發展的希望與信心。大灣村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條“山上種茶 家中迎客 紅綠結合”的特色振興之路。
大灣村黨總支第一書記余靜:按照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產業發展至關重要,扭住發展的牛鼻子,綠色發展產業。
2023年,大灣村實現茶葉收益1500萬元,茶廠帶動400余戶村民就業增收。
茶香四溢的大灣村“山門”大開,建酒店、民宿、農家樂50余家,游客接待中心、大灣農產品展銷中心等,全力給游客提供舒適的游玩體驗。
大灣村春山·灣留居民宿負責人程本俊:大灣的基礎設施,像交通、網絡不斷優化,來的游客越來越多。
如今的大灣,每年吸引游客50萬人次、創旅游收益700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由10萬元增加到241萬元,群眾人均年收入由7120元增長至17866元。
大灣村黨總支書記何家枝: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大力實施茶旅融合發展項目,同時發展好特色產業,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把鄉親們的生活“愿景”變成現實“美景”。
曾經的脫貧攻堅“硬骨頭”,已轉變為增收致富的幸福鄉村。大灣村的嬗變是金寨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縮影。
金寨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紅色文化和綠水青山是老區發展的底氣,“紅綠交融”正成為金寨推動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十萬劇場”演出現場……
在金寨縣湯家匯鎮“十萬劇場”內,一場以立夏節起義為主題的紅色演出正在上演,游客換上不同服裝化身劇中人物,沉浸式體驗感受。
游客黃文麗:非常新穎,沉浸式互動演出將人帶回戰火紛飛的年代,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烈愛黨愛民的情懷。
統籌紅色資源,湯家匯鎮著力打造“紅色小鎮”,年游客接待量超過30萬人次,成為推動鎮村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湯家匯鎮湯家匯村黨總支書記楊勇:開展紅色旅游教育培訓和特色農產品銷售,帶動了周邊群眾發展餐飲、住宿,讓更多的群眾享受到紅色資源帶來的紅利。
2023年,金寨縣共接待游客1500萬人次,創旅游綜合收入100億元。
鄉村旅游蓬勃發展的同時,當地還立足區域資源特色,精心謀劃設施農業、中藥材種植、蠶桑養殖等多元產業項目,奏響鄉村振興曲。
走進金寨縣梅山鎮徐沖村設施農業示范基地,大棚內各種蔬菜也踩著春天的腳步,迅速生長。去年3月,金寨開墾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來到這里,流轉土地1300多畝,建起了30多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大棚。
公司負責人胡建喜:選擇到金寨,因為這里的水好生態好,金寨本身也是個品牌,我們看好品牌效應。
現代農業讓“秋收”變為“四季豐收”,徐沖村100多名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年均增收3至4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也可增加20余萬元。
村民彭良玉:在家帶孩子的不能出門打整工的,10塊錢一個小時。
不忘殷殷囑托,堅守老區底色。八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金寨重要講話精神指引下,金寨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在紅土地上書寫“綠文章”,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圖景正在全面鋪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