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晚霞。 朱維林 攝
孩子們奔跑在明中都皇故城考古遺址公園。 王新國 攝
中都城前朝宮殿區域發掘現場鳥瞰。(本欄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鳳陽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我省首個正式掛牌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作為符合我國國情的大遺址保護利用模式和成果,正以多樣化的保護利用成果,主動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明中都皇故城,與如今的鳳陽城,跨越時空相互鏈接,這座“城”,是耳熟能詳的中國故事,也是溫暖的人間煙火。
9米、12米、24米!
這是一座城市根據一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遠近距離,對于周邊新建建筑的“限高”指標。這個被悉心保護著的明中都皇故城,與如今的鳳陽城,產生跨越時空的“呼應”。
數字也有“溫度”
4月的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游人三三兩兩行走于古城墻之下,來一場CityWalk,這兒是個好去處。整個遺址公園的美化綠化工程包括市民休閑區、花卉觀賞區、禾本科植物園區等幾個片區。抬頭是藍天白云,俯身是綠草茵茵,綿延的城墻、空曠的視野,似乎能夠帶領人們通往時光的隧道。這種歷史的縱深感和溫度,某種程度上來說,恰是“9米、12米、24米”這串數字帶來的。
精準規劃,體現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作為符合我國國情的大遺址保護利用模式的科學性。
在鳳陽,所有的城市建筑都考慮中都城因素來建,為了凸顯中都城的城市核心地位,在推進城市建設時,鳳陽縣嚴格按照文物保護規劃要求,規定所有新建的建筑物、構筑物的體量、高度、外觀和使用性質,都要與中都城和諧相融。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容積率,限制了城市地產項目的發展,卻提升了中都城在鳳陽城市建設中的文化核心價值。以明中都皇故城為中心,門臺、臨淮關、鳳陽老城及新城四個片區被整合起來了。
鳳陽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處主任郭如亮介紹,鳳陽城市50平方公里概念性規劃、新城區10平方公里分區規劃、5.5平方公里控制性規劃和城市設計等一系列規劃之中,中都城都成為其中重要的因素。此外,縣里還把位于明中都城遺址公園之外的圜丘遺址、方丘遺址、觀星臺遺址、涂山門遺址也納入保護之中,使城市建設與文物保護協調發展。
“明中都要從歷史的長河中,從遺址的宏觀中來理解、掌握、保護和利用。”歷史地理學家王劍英在《明中都城考》中這樣描述?!耙蛔卸汲?,鳳陽城市魂”。近年來,鳳陽縣把“鳳銜如意、山水相融”的理念融入城市規劃設計,確立東西、南北兩大軸線,引領“中”字型城市總體設計,一系列特色城市文化帶,逐漸成為當地居民和到訪游客所認知認同的游覽打卡地。
遺存無聲講述
為什么要讓這座當代之城“遷就”一座“故城”?源于對文化遺產的尊重和保護,對考古成果的重視和支持。
考古遺址公園,自然以考古成果為依托。當它作為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再次走到聚光燈下,明中都皇故城遺址,已經走過了600多年的歷程。它本就是一代代史學巨擘們關注的地方。
明中都城坐落在今鳳陽縣西北部淮河南岸的高地上,位于鳳陽新老城區之間,是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在家鄉悉心營建的都城,集2000多年中國都城建筑之大成,占地面積50多平方公里。據記載,其規劃遵循《周禮·考工記》王城制度,上承唐宋,下啟明清,成為明南京故宮、北京故宮的藍本,在中國古代都城建設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考古工作者的不斷努力下,當年的規模與布局越發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獲評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時,遺址發掘面積一萬余平方米,首次廓清了明中都前朝區主殿及附屬建筑的布局,從實物上印證了明中都在中國古代都城規劃中,上承宋元、下啟明清的歷史作用。
明中都宮殿院落與水系遺存,是2022—2023年度考古發掘的重要成果,提供了唐宋以降近古都城制度演變研究的重要環節資料。據明中都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王志介紹,前朝區宮殿主殿旁朵殿的發現,將明中都宮城內前朝宮院的主要殿址布局及其與旁邊廊廡的連接關系補充完整。南部廊廡組合的揭示,確證了前朝宮院與午門之間連廊的存在,修正和充實了宮城內中路建筑的配置。水系關鍵節點的發掘增進了對宮城內金水河河道、橋址位置、規模、形制的了解。
城市自帶“濾鏡”
“自帶一層金色‘濾鏡’!”在當地的攝影愛好者看來,黃昏時分,夕陽余暉如烈火一般灑在明中都遺址的城墻上,古建筑的背景與夕陽的余暉相映成趣,呈現出故城獨有的質感。因此,當地也將到訪此地,稱之為“金色”旅游。這抹金色,是自然之美,更是人文之美。
近50萬人次入園,這是2023年以來的數據。作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深入發掘遺址考古研究潛力的同時,遺址也積極融入百姓生活、打響文旅品牌。
2012年,明中都皇城城墻與南京城墻等8處古城墻被國家文物局“打包”為“中國明清城墻”,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踏上“申遺”之路;2013年,明中都皇故城考古遺址公園被國家文物局批準立項,規劃總面積382.3公頃,總投資約12.7億元,建設期限為2013年至2030年。2017年,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入選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
正是在此之后,做好中都城保護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與保護優秀文化遺產、彰顯城市個性、提升城市品位、優化人居環境、改善城鄉生態、促進旅游發展、推動經濟建設等的關聯愈發緊密。
如何推進以明中都為重點的文化遺產保護和活化利用,推動國家大遺址“活起來”“火起來”?郭如亮說,當地積極開展價值研究、推進文保展示項目建設,加快景區創建、舉辦各項活動。近年來,中都大講堂常態化開辦,《明中都城考》和《明中都資料鉤沉》得以再版。明中都榮獲“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百強案例”“全省十大文物活化利用優秀案例”、長江主題國家級旅游線路(長江文明溯源之旅),2020—2022年度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公益惠民推薦”榮譽稱號,并入選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
如今,明中都獲評2023年長江主題國家級旅游線路(長江文明溯源之旅),2020—2022年度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公益惠民推薦”榮譽稱號。當地正在以明中都大遺址為重點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促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努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旅游景區。(記者 晉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