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發布通知,《安徽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已經國務院批復同意,現印發。
具體如下:
安徽省國土空間規劃
(2021—2035年)
省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劃定落實“三區三線”(“三區”指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城鎮空間,“三線”指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優化細化主體功能區劃分,形成多中心網絡化開放式集約型的空間發展布局,構建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01構建“一圈兩屏三帶五區”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一圈:為合肥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是長三角區域都市圈之一,是長三角輻射帶動長江中上游乃至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樞紐。兩屏:為皖西生態安全屏障、皖南生態安全屏障,包括皖西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地丘陵地區,是華東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三帶:為長江、淮河和引江濟淮復合廊帶,包括長江、淮河和引江濟淮水域及沿線地區,是以長江綠色發展復合廊帶為引領,兼具農業生產、生態保護和城鎮發展的復合廊帶。五區:為江淮丘陵、皖北平原、沿江平原、皖西山地、皖南山地農業區。
02構建“一陵兩原兩山”農業空間格局
一陵:為江淮丘陵農業區。包括合肥、滁州2市以及淮南南部、六安東部和北部等平原和丘陵地區,是全國長江中下游農產品主產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農用地水旱并重,以水田為主,并有部分園地和林地,農產品生產以優質糧、油、蔬菜等為主,兼具水產品、經濟果品、畜禽養殖以及觀光農業,重點服務城市需求。兩原:為皖北平原農業區和沿江平原農業區。皖北平原農業區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5市以及淮南北部等平原地區,是全國黃淮海平原農產品主產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小麥、玉米以及肉、蛋、奶、菜等穩定生產的基地。農用地以旱地為主,農產品生產以糧、油為主,兼具蔬菜、水果、中藥材種植及畜禽養殖。沿江平原農業區包括馬鞍山、蕪湖、銅陵以及宣城北部、池州北部、安慶東部和南部等平原和低丘地區,是全國長江中下游農產品主產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水稻、玉米、油料和薯類的生產基地。農用地以水田為主,積極發展油、棉、水產品和特色農產品,重點發展現代化豬、禽生產。兩山:為皖西山地農業區和皖南山地農業區。皖西山地農業區包括六安西部和南部、安慶西部等山區。農用地以林地和園地為主,該區在發展糧、油、畜禽養殖的同時,重點種植茶葉、蔬菜、林果和中藥材等。皖南山地農業區包括黃山全市及宣城南部、池州南部等山區。農用地以林地和園地為主,該區在發展糧、油、畜禽養殖的同時,重點種植茶葉、林果等。
03構建“一心兩屏四廊多點”生態空間格局
一心:為巢湖生態綠心,包括巢湖水域及環巢湖地區,是國家長江中下游生態帶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強化水環境和流域綜合治理,推進環巢湖生態示范區和環巢湖濕地建設,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示范區域。兩屏:為皖西生態安全屏障和皖南生態安全屏障,包括位于六安、安慶2市的大別山區和位于宣城、池州和黃山3市的山地丘陵地區,是華東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重點加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維護。四廊:為長江干流及沿江濕地生態廊道、淮河干流及沿淮濕地生態廊道、引江濟淮生態廊道和新安江干流及沿江生態廊道,包括長江、淮河流經安徽的水域及沿岸地區,引江濟淮和新安江水域及沿岸地區,是全省生態主動脈。重點加強重要水源地、自然岸線、濱岸帶保護和水土保持,增強洪水調蓄和生物多樣性維護。多點:為自然保護地,包括黃山(牯牛降)國家公園,升金湖、太平湖、天柱山、九華山等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水利風景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及重要濕地和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值的區域,是全省生態空間核心區域。重點加強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保護。
04構建多中心網絡化開放式集約型城鎮空間格局
兩圈:為合肥都市圈、阜陽城市圈。合肥都市圈以合肥為中心,由聯系緊密的周邊縣(市、區)共同組成。推動與長三角地區、中部地區其他都市圈高效聯動,建成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化現代都市圈。阜陽城市圈包括阜陽市全域及周邊市縣,是引領皖北發展的核心區域,打造成為皖北城鎮協調發展示范區和皖北新興增長極。兩帶:為沿江城市帶、淮蚌合蕪宣城市帶。沿江城市帶包括蕪湖、馬鞍山、安慶、池州、銅陵、宣城、滁州7市,形成東西向城市帶,是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淮蚌合蕪宣城市帶包括淮北、宿州、蚌埠、淮南、合肥、蕪湖、宣城7市,依托商合杭通道、京福通道和G60科創走廊,形成南北向城市帶,對內聯動皖北片區,對外連接蘇浙魯豫地區。兩區:為皖北新型城鎮集聚區和皖南文化綠色城鎮聯動區。皖北新型城鎮集聚區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6市,以阜陽城市圈為引領,促進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推進以縣城為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增強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承接高質量產業轉移,支持“四化同步”發展。皖南文化綠色城鎮聯動區包括宣城、池州、黃山3市,加強文化、生態保護和魅力彰顯,強化中心城市、縣城、特色城鎮聯動,助推“大黃山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設,形成富有文化生態魅力的城鎮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