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等工程的推進,城鄉群眾喝上安全、放心的自來水,幾乎已不再是問題,但在部分農村地區,還存在堵點痛點。比如,一些山區農村還做不到24小時供水、一些小水廠供水水量水質不穩定等。
近日,《安徽省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規劃》印發,安徽將著手解決農村供水遺留的“堵點”問題。同時明確,到2025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到2027年底,全省全面實現農村24小時穩定供水。
堵點
部分村莊存在限時供水煩惱
如果你到安徽農村,隨便問問當地群眾:“供水怎么樣?”
大多數群眾都會帶你來他家的廚房,打開水龍頭說:“比前些年好太多了!”
農村供水,一直在進步。
“十一五”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苦咸水、鐵錳超標、高氟水、高砷水等水質問題以及水量不足、水源保證率低、取水不方便等問題。
“十二五”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原有工程基礎上,逐步擴大供水規模。
“十三五”的“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重點鞏固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實施區域規模化供水,擴大農村集中供水受益范圍。
這15年來,安徽累計投入了277.05億元,給老百姓帶來的供水變化,看得見、摸得著。
成績歸成績,但不可否認,當前還存在問題。總結來說一句話:部分農村地區供水不穩定、供水保障水平不高。
比如說,農村家庭用水量增加了,水量跟不上,早期供水工程建設標準低、供水規模小,隨著群眾用水量逐年增加,水廠供水能力、配水管道管徑等都無法滿足高峰期需求,間斷出現水壓不穩或停水現象;部分設施設備老化嚴重,老舊管網未進行更新改造、漏損嚴重,影響管道末梢正常用水;皖北地區地下水長期超采,水源井出水量不足,影響正常供水,江淮丘陵區、沿江圩區現有小水廠布局分散,水源水質不穩定;農村供水工程受限于投入不足、管理主體分散、管理能力不夠等因素,運營專業化程度低,多數工程維修養護不到位。
值得關注的是,山區農村24小時供水問題突出,有不少山區農村還做不到24小時供水,只能“限時供應”。
為什么呢?大別山區、皖南山區地勢落差大、人口居住分散,部分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難以建設可靠的水源。旱季水源供水量大幅減少,春節等節假日期間用水量大幅增加,僅能做到分時供水。
據水利部門統計,目前,全省不能享受24小時供水人口92.03萬,其中,山區縣人口44.36萬,占比48.2%。
這些問題,明顯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相適應。
方案
四大方式“兜底”保障供水
解決這些遺留的“堵點”,安徽已有具體方案。
在規劃上,以城鄉一體供水、區域規模供水為主,以小型集中供水為補充,最大限度擴大規模化供水范圍、減少分散供水。也就是說,盡量確保絕大多數群眾喝的是集中供水的水源,這樣就能確保足夠的水量。
在機制上,兩手發力,既發揮政府資金引導作用,又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和運營。
在管理模式上,實行縣域統管、專業運行,以縣(市、區)為單位,鼓勵發展城鄉一體化供水,對暫未實現城鄉一體化供水的,先行推進縣域農村供水統一管理,實現企業化運營、專業化管理。
全省農村供水模式采取四大方式:城鄉一體供水、區域規模供水、小型集中供水、分散供水。這四種方式基本囊括所有供水用戶。
四種方式中,優先實行城鄉一體供水。暫無條件實行的地區,擴大區域供水規模,覆蓋周邊農村供水。
少數深山區規范建設小型集中供水工程,無法集中供水的偏遠山區實施分散供水。
啥叫“分散供水”?其實這在山區還是比較普遍的,在岳西、霍山、太湖縣等大別山區農村,農戶住在山里,還比較分散,他們的用水問題比較突出。根據方案,那就以單戶或幾戶為單元,選擇近年干旱時仍未枯竭的水源,就近建設蓄水池,或利用潛水泵等直接抽取山泉水、溪水,或采取多水源聯供方式解決供水問題。
對水質較差且難以尋找替代水源的分散供水工程,根據需要采取配備小型凈水設備等措施,進行末端凈化,保障供水水質達標。
實施:
五大區域因地制宜改善供水
安徽地形地貌多樣,不同農村地區,有不同的特點。就此,安徽劃了五大區域并因地制宜:淮北平原區、江淮丘陵區、沿江圩區、大別山區、皖南山區。
比如淮北平原區,包括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阜陽市,蚌埠市懷遠縣、五河縣、固鎮縣、淮上區,淮南市鳳臺縣、潘集區、毛集實驗區,共6市28縣(市、區)。
淮北市從淮水北調擴大延伸線取水,布局城鄉一體供水工程5處;宿州市從淮水北調擴大延伸線、新汴河取水,布局城鄉一體供水工程6處、區域規模供水工程1處;亳州市從引江濟淮工程西淝河線、茨淮新河、芡河取水,布局城鄉一體供水工程7處、區域規模供水工程9處;阜陽市從淮河、茨淮新河取水,布局城鄉一體供水工程13處、區域規模供水工程2處;蚌埠市懷遠縣、五河縣、固鎮縣、淮上區,從淮河、茨淮新河、懷洪新河、芡河、北淝河取水,布局城鄉一體供水工程10處、區域規模供水工程2處;淮南市鳳臺縣、潘集區、毛集實驗區,從淮河、西淝河、茨淮新河取水,布局城鄉一體供水工程3處、區域規模供水工程5處。
大別山區包括六安市金寨縣、霍山縣,安慶市桐城市、潛山市、太湖縣、岳西縣、宿松縣,共2市7縣(市)。
這些山區農村地區,因地形地貌影響,算是供水改善的“硬骨頭”。
《規劃》采取分類推進的方式,對縣城周邊地區,實施城市供水管網延伸工程;對盆地、淺山區等具備條件地區,實施區域規模供水,以主要河流、大中小型水庫為水源,按照“以大帶小、能并則并”的原則整合周邊小型供水工程;對位置偏遠、人口分散、地勢較高且規模供水難以覆蓋的深山區,實行小型集中供水;對不具備集中供水條件的少量農戶,實行分散供水。
與此同時,實施水質提升專項行動,完善凈化消毒設施配備,規范凈化消毒設施運行,加強水質檢測。
安徽明確,區域規模供水工程通過單獨或聯合設立水質化驗室、委托第三方檢測等方式開展日常水質檢測,每日檢測出廠水水質,出廠水日檢9項指標、水源水月檢5項指標;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按月輪流巡檢,年度巡檢全覆蓋;分散供水工程分區域抽檢水質。區域規模供水工程和有條件的千人供水工程,要積極推廣使用水質在線監測設備。
■ 本報記者 王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