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百日咳今年已致13人死亡”
登上熱搜第一
并引發熱烈討論
據國家疾控局官網定期發布的"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概況",2024年1月1日-2月29日,全國報告百日咳32380例,是2023年同期(1421例)的近23倍。
其中,1月報告百日咳15245例,其中死亡5例;2月報告百日咳17105例,其中死亡8例。
2024 年 1 月全國法定傳染病報告發病、死亡統計表(部分)
2024 年 2 月全國法定傳染病報告發病、死亡統計表(部分)
多名感染科、呼吸科醫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全球百日咳的發病率確實呈現升高的趨勢,這也被專家稱為“百日咳再現”。2017年以來,我國百日咳發病率也有上升趨勢,其中青少年及成人發病率顯著增高,但嬰幼兒仍是百日咳高發人群。
而針對青少年及成人百日咳發病率顯著增高的原因,有專家指出,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國使用的百白破疫苗僅可用于7歲以下兒童,7歲及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暫無可用的預防百日咳的疫苗,另一方面主要因為檢測技術的提高,也導致百日咳檢出率增加。
什么是百日咳?
百日咳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患者、隱性感染者和帶菌者在咳嗽、說話、打噴嚏時,帶菌的呼吸道分泌物會排入周圍的空氣中,健康人因吸入一定量的病原菌而被感染。
若有這樣的咳嗽就要警惕
典型的百日咳病例,可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癥狀1—2周后,出現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并伴有雞鳴樣聲音,夜間加重,可伴有嘔吐。
嬰兒病例、有疫苗接種史或百日咳病史者,感染后癥狀多不典型,其中嬰兒病例感染后多無典型痙攣性咳嗽,易出現發紺、氣促、呼吸暫停甚至窒息。
百日咳常需經歷“卡他期-痙咳期-恢復期”三段時期方可緩解,每段時期,癥狀表現不一樣。主要見于——
卡他期(前驅期):
表現為流涕、打噴嚏、陣發性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多無發熱,或初期一過性發熱。該期排菌量達高峰,具有極強傳染性。時間可持續1~2周。
痙咳期:
表現為陣發性痙攣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氣性吼聲,反復多次,直至咳出黏痰,晝輕夜重,睡眠期間痙攣性咳嗽更為突出,影響睡眠。常在咳嗽后出現嘔吐。此期一般持續2-6周。
恢復期:
痙咳仍在持續,但逐漸趨于緩解,咳嗽強度減弱,發作次數減少,雞鳴樣吼聲逐漸消失。此期可持續數周或數月。
除了咳嗽之外,百日咳還可能引發并發癥,多見于新生兒和6月齡以下嬰兒,以肺炎最常見,也可并發肺不張、氣胸、縱隔氣腫、皮下氣腫、肺動脈高壓、窒息和腦病等。
如果咳嗽2周以上,還要警惕同樣是春季高發的這種病:肺結核。
怎樣減輕咳嗽?
1.做好呼吸道隔離。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溫度及濕度適宜,避免誘發痙攣性咳嗽的因素。空氣干燥時,適當增加濕度,可用加濕器或用濕拖布擦地。
2.不要關門閉戶。百日咳的孩子由于頻繁劇烈的痙攣性咳嗽,易造成氧氣不足,應根據情況適當補充氧氣。
3.不要臥床不動。讓孩子在空氣新鮮的地方適當做些活動和游戲往往能減輕咳嗽,但要避免疲勞過度。
如何做好預防?
保持良好衛生習慣
日常生活中,公眾要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常通風,咳嗽或打噴嚏時用手肘或紙巾掩住口鼻。
注意勞逸結合,合理作息,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增強自身抵抗力。
佩戴口罩
佩戴口罩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重要措施,可有效減少病原體傳播。
家長出現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癥狀,近距離接觸照護嬰幼兒時應科學佩戴口罩,降低嬰幼兒的感染風險。
接種疫苗
接種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是預防百日咳最經濟最有效的手段,可有效降低感染發病和重癥病例發生風險。
按照國家免疫規劃程序,兒童應在3、4、5月齡和18月齡各接種1劑次含百日咳成分疫苗。適齡兒童應及時、全程接種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未接種兒童應盡快補種。
轉發提醒親友!
綜合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網站、新華社
澎湃新聞、健康廣東、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