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實施“科技大包干”改革3年來,共在1421個科研項目開展了試點,省財政共支持經費19798萬元,改革措施平均節約科研人員15%到30%的時間
?針對科研成果納入國資“定價難”、走向市場“轉化慢”,2020年,中科大率先開展“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創新提出“賦權+轉讓+約定收益”的新模式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徐海濤?周暢?水金辰
科研人員“負擔重”、科技管理“審批多”、國有資產價格“界定難”、科創成果“轉化慢”……瞄準這些束縛科技創新活力的現實難題,近3年來,安徽探索實施“科技大包干”改革,加快激發創新動力。
“科技大包干”改革分為兩個部分,前端是試點改革科研經費管理方式,以經費使用權下放等方式,最大限度壓縮不必要的經費審批,讓科學家主導科研、有更多精力關注科研本身、按實際情況合理利用科研經費,提升資金使用效益。同時放管并重,制定經費使用負面清單,守牢科研經費使用監管紅線,避免科研浪費。
改革后端是通過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試點改革,調整科研成果轉化主體和程序,由科研團隊直接在市場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簡化審批流程,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質效。
通過這項改革,安徽打通科研從實驗室到市場的多重“梗阻”。據統計,2023年安徽省高新技術企業數增長28%,總量居全國第8位。科技型中小企業數增長54%,總量居全國第7位。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9戶,總量居全國第8位。
安徽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說:“‘科技大包干’改革以信任為前提、以誠信為底線、以激勵為導向,使科研人員能夠心無旁騖專注創新,以小切口實現大突破。”

科研減負:預算表從17頁縮減到1頁
今年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下稱中科大)杜江峰院士團隊傳來好消息,他們在量子精密測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定位精度最高達到1.7納米,有望為10納米以下芯片的缺陷檢測提供一種有力的技術手段。
“85后”教授石發展是實現這項成果的科研人員之一,談及團隊和自己近期在量子信息研究方面的多次重要突破,他說這不僅得益于科研業務上的“增量”,也得益于管理事務上的“減量”。
近年來,安徽省積極探索開展“科技大包干”改革,改革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科研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試點,核心是“最大限度壓縮不必要的經費審批”。
“做課題組長,先要做財務專家!”安徽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流行于國內科研一線的“段子”。改革前,科研項目經費預算表里要列出未來幾年的研究經費細化清單,包括材料費、運輸費、裝卸費、測試化驗加工費、會議費、差旅費等,各項經費都要預先安排明白。“有時候一份科研項目申請書里,財務預算表比科研方案還長。”石發展說。
為改變這種情況,2020年,安徽首先在中科大試水并逐步推開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試點,可做可不做的經費審批一律不做,可有可無的環節一律取消。
中科大將經費審批權下放,取消預算收支計劃等預算編制,科研項目負責人可以根據項目運行情況,在規定的范圍內自主決定經費使用方式和支出項目,做到誰負責科研項目誰管理經費,把錢花在刀刃上。截至目前,學校依托改革試點,累計包干項目600多個、涉及經費超過8億元。
放權的同時,“科技大包干”注重放與管有機結合,信任而不放任。實行誠信承諾,建立科研項目經費使用普遍性禁止、具體性禁止兩個負面清單,與科研團隊簽訂誠信承諾書,項目負責人對經費使用的合規性、合理性、真實性負責,對違規使用科研資金的及時給予處罰。
石發展向記者對比展示了“科技大包干”改革前后的兩份科研項目申請書,經費額度同為450萬元左右,改革前的財務預算表長達17頁,改革后減少到1頁。科研減負讓科研人員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專注于科研業務,經費使用也更靈活方便,激勵更多高質量成果涌現。
“三大包干”:尊重科研規律釋放科研生產力
安徽科研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試點具體包括“三大包干”:
——項目經費包干。取消預算編制,項目負責人在科研方向、路線不變的情況下,根據實際情況自主決定經費支出方式,事后備案即可。
——科研組織包干。允許在經費總額范圍內根據需求調整科研方向、路線。“打醬油的錢也可以買醋”,賦予項目負責人設備購買自主權和人員使用自主權,最大限度讓科學家主導科研。
——科研績效包干。加大科研績效獎勵,允許項目負責人根據團隊成員實際貢獻發放獎勵。
在采訪中,科研人員對改革最多的評價是“符合科研規律”。
“科學有未知性,很難在科研項目書里把今后5年的需求都想清楚。”中科大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江俊近年來帶隊研發的“機器化學家”項目前不久干成了一件大事,成果蜚聲海內外。
人類夢想到火星上棲居,首先要解決缺氧問題,利用火星隕石研制制氧催化劑是可行的技術方案之一。根據隕石的多種化學成分,有376萬多種可能的組合配方,靠科研團隊按傳統方法測算需要兩千多年。
而“機器化學家”很快就學習了5萬多篇相關的化學論文,用“智能大腦”思考并設計出一個基礎配方,然后做實驗并根據結果不斷調整配比,前后僅用6周時間就找到最佳配方,研制出一種新型制氧催化劑。
江俊說,項目實施時,會發現有些稀缺型的高端科研設備,意向廠商突然不賣了,別的廠商借機漲價。按以前的管理方法,變更設備采購要經過多道審批,費時費力,改革后,按照科研組織包干的相關規定,科研人員有了設備購買自主權,可以靈活調整為“買替代性設備”或自主研發。
“在該項目中,我們購買了一套數字機械臂,但廠商只賣硬件,不告訴我們軟件接口。”江俊表示,按科研績效包干規定,我們提高勞務費,激勵項目組成員得以自己動手測試上千次,逆向開發出一系列創新功能。
“機器化學家”展現出的驚人科研生產力,是安徽“科技大包干”改革的具體成果之一。改革使科研過程更符合科學研究的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創造性,科研團隊無需詳細規劃,能夠迅速集合起算法軟件、機器人、化學各領域專家,共同設計軟件架構、編寫程序、進行電化學測試等,最終實現人工智能驅動機器人做實驗,改變了以“試錯”為傳統方法的化學研究范式。未來,以“科技大包干”改革驅動的人工智能,可以助力半導體器件與芯片、高分子材料等多種領域的精準創制,推動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
據統計,安徽實施“科技大包干”改革3年來,共在1421個科研項目開展了試點,省財政共支持經費19798萬元。從目前了解情況看,改革措施平均節約科研人員15%到30%的時間,提高了科研經費使用效率,激發了科研人員積極性。
成果賦權:激勵創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近日,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發布消息稱,“海洋石油720”深水物探船搭載我國自研的海洋拖纜地震勘探采集裝備“海經”系統,首次完成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業,并發布了我國首張超深水三維地質勘探圖,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三個擁有全套海洋地震勘探拖纜采集裝備的國家。
這個成果背后離不開一家成立剛滿兩年的初創公司——合肥中科采象科技有限公司,他們為“海經”系統提供了技術支持。而中科采象,正是安徽科技體制改革催生的產業化成果之一。
之前的科技成果轉化多采用“先轉化、再獎勵”模式,即先將科技成果市場轉化,再以股權、現金等形式給予科研人員獎勵,這種模式主要有兩方面問題:
——審批流程較長。成果轉化要經過多級審批,流程長、要求高,僅作價入股流程就需經過可行論證、單位決策、評估備案、產權備案等10個環節。“往往容易錯過市場時機。”一位曾創業的知名學者說。
——國資流失風險不確定。科技成果轉化天然高風險,據美國咨詢機構德拉加娜·孟德爾統計,硅谷75%的創業公司會在5年內倒閉。按“先轉化、再獎勵”模式,科技成果需要先確定價格并列入國有資產,如日后效益不佳,單位乃至科研人員就要承擔國資流失風險。
針對科研成果納入國資“定價難”、走向市場“轉化慢”,2020年,中科大率先開展“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屬于“科技大包干”改革的第二個部分,創新提出“賦權+轉讓+約定收益”的新模式,可概括為“先轉讓,后分成”,先將科技成果所有權通過賦權的方式轉讓給項目成果完成團隊,學校不再享有成果所有權,再通過協議約定,經市場定價后,學校享有科技成果轉化的部分收益。
中科大相關負責人說,這樣既可以讓科研團隊減少科技成果轉化的審批流程,便捷地融資、轉化,也保障了國有資產的應有收益。
2023年,安徽省在總結中科大賦權改革的基礎上,按照“應試盡試”原則,遴選出106家單位參與“成果賦權”改革試點。截至2023年底,中科大通過改革試點方式轉化成立33家公司,知識產權評估金額約2億元;賦權企業經過融資后,知識產權估值約18億元,公司市值累計約74億元。
“改革前的2015年到2019年,學校5年轉化出9家企業。這次改革試點3年多時間,學校就新轉化出38家企業,老師們的創業熱情明顯被激活了!”中科大成果轉化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他們將探索建立運用“賦權+轉讓+約定收益”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的國有利益保障機制,完善轉化企業的服務體系、相關風險防控和盡職免責機制。希望在保障國有利益前提下,遵循市場和企業發展規律,通過多層次的盡職免責機制,減少科研人員顧慮,鼓勵科研人員積極開展科技成果轉化。
“新模式簡化流程、規避風險、方便融資,讓我們可以去做以前不敢做的事。”中科采象創始人、中科大副教授曹平說,改革后高校教師可以直接拿著賦權后的成果、專利去找投資機構,投資機構也很認可這種新模式。
在安徽大學,經學校賦權,單磊教授、王紹良研究員團隊于2023年成立合肥知冷低溫科技有限公司,目標是將“量子計算用極低溫稀釋制冷技術”轉化為高端低溫儀器與設備,應用于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領域。公司成立僅幾個月,就獲得銷售合同1000余萬元,達成意向訂單超過5000萬元,學校擁有科技成果分配權的20%,將隨著公司的盈利情況獲得相應回報。
“成果賦權解放了科技生產力。”中科大校長包信和院士如此評價。
量子計算、深海探測、抗癌藥物、電源芯片……安徽通過“成果賦權”改革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熱情,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