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我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人民群眾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建立完善民呼我應、接訴即辦快速響應機制,緊盯群眾“急難愁盼”,扎實推進民生工程,辦好民生實事,不斷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促就業 兜牢民生底線
3月16日,“工會送崗位 樂業在江淮”阜陽工會就業援助行動招聘會在阜陽市吾悅廣場舉行。
活動現場,快遞、家政服務、網約車、護工護理、網絡主播等新就業形態崗位,吸引千余名求職者前來應聘。
“我是全職媽媽,今年孩子上學了,便想找份上下班時間相對靈活點的工作。”家住吾悅廣場附近的方女士早早趕到現場,咨詢幾家公司后,選擇應聘UU跑腿公司,現場完成騎手注冊。“當騎手,我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自主接單,實現家庭、工作兩不誤。”方女士說。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安徽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通過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加大創業貸款扶持、增強公共就業服務質效等措施,促進居民高質量充分就業。
2023年,我省啟動“家門口”就業三年行動,實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推進計劃,開發政策性崗位20.9萬個;城鎮新增就業72.2萬人。
高質量充分就業,帶來的是居民增收、民生改善。2023年,我省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46元、增長5.1%,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44元、增長8%。
對于因重病、殘疾等導致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困難群體,我省不斷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適度擴大政策覆蓋范圍,推動社會救助提質增效,兜準兜牢民生底線。
2023年,黃山市屯溪區楊梅山社區居民周徽(化名)患癌,醫保報銷后自費支付4萬元左右。屯溪區民政局通過黃山市低收入人口動態預警平臺發現了線索,第一時間開展入戶調查,在“徽幫您 昱相助”一次申請分類救助數據平臺及時為他家做了低收入人口認定后,將其本人納入低保。
救助有力度、顯溫度。2023年,我省城鄉低保、特困人員、殘疾人“兩項補貼”對象保障標準實現動態提高,全省社會保障安全網得到加強。
優服務 提升民生質感
蒙城縣小辛集鄉呂望社區居民張曉莉打開自家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嘩啦啦”地流淌出來。
“這水,跟以前的可不一樣啦。”張曉莉說,“水燒開后,壺底也沒有一層水堿了。”
張曉莉聽說,附近的呂望水廠通水后,水源完成了替換,原本的地下水換成了芡河的水源。
水是生命之源,飲水安全是民生大計。水源條件先天不足是皖北地區基本水情。
為讓皖北群眾喝上更好的水,2021年,安徽實施“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2023年,皖北13個縣(區)實現城鄉供水地下水水源替換。“農村人和城里人喝的是一樣的水,享受的是一樣的服務。”受益群眾感慨。
公共服務看似是“小事”,對應的卻是民生“大事”。安徽堅持以民為本,增進民生福祉,全力推動公共服務優質均衡,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安徽始終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023年,全省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507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取得新進展,合肥大學、蚌埠醫科大學正式揭牌,安徽高等研究院和一批現代產業學院啟動建設。
穩定的住房是家庭的安心之所。安徽不斷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滿足群眾基本住房需求,2023年,新開工棚戶區改造18.4萬套,改造老舊小區1273個,完成“難安置”房屋53.4萬套。
讓群眾“家門口”有“醫”靠。安徽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推進健康安徽建設,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2023年,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增至9個、居全國第2位,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機構、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全部達標。
守護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安徽扎實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優化居家社區養老供給,2023年,建成縣級養老服務指導中心117個、街道(鄉鎮)養老服務中心1515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2858個、村養老服務站6115個,系統構建“15分鐘養老服務圈”。
……
一組組亮眼數據、一項項務實舉措,亮出了“安徽民生答卷”,彰顯了安徽扛穩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責任與擔當,描繪了高品質美好生活的模樣。
建機制 增進民生福祉
“衣食住行、業教保醫”,事事連著千家萬戶,件件關乎百姓冷暖。
2007年以來,安徽省委、省政府注重共享發展,堅持民生為本,在全國率先實施民生工程。安徽財政部門保持新增財力八成以上用于保障民生領域,2007年至今已累計投入1.2萬億元用于支持民生工程建設。
今年我省繼續實施50項民生實事,從促進就業、社會救助、困難群體救助、教育惠民、衛生健康、環境保護、交通出行、文體服務、城鄉建設、公共安全十個方面,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安徽民生工程形成目標可量化、實施有抓手、項目可考核、結果能追溯的特點,已成為安徽保障改善民生最有效的制度安排、最具特色的工作品牌。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生工程要變成民心工程,就必須做到老百姓心坎里去。
去年,安徽創辦“民聲呼應”載體,構建“省級總統攬、廣泛集民聲、快速解難題、跟蹤抓督辦、源頭大治理”的“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工作機制,探索解決民生問題長效機制。
“民聲呼應”工作平臺,通過對人民網網友留言、省為企服務平臺、省12345政務服務熱線等7類載體中群眾和企業訴求的整合,每周匯總部分群眾反映集中、涉及面廣、具有代表性的問題線索,報省級負責同志閱批,變被動接受群眾訴求為主動收集問題線索。
合肥市整合人民網留言板、為民服務平臺等8個渠道,創辦設立“民聲回應”工作平臺;蕪湖市創新“一日交辦、一線核查、一周回訪、一月盤點、一季通報”的“五個一”工作法,編發《民情摘報》;六安市每月對已辦結群眾訴求全部進行電話回訪,通報訴求辦理的滿意度……“民聲呼應”工作平臺體系不斷完善,形成了上下聯動、協同高效的工作機制,群眾合理訴求不論大事小事都有人聽、有人問、有人管、有人抓,在全省已然成為常態。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起點。從動態實施民生工程,到推行十項暖民心行動;從省領導深入基層大接訪,到省委創辦“民聲呼應”工作機制……安徽一任接著一任持續發力,孜孜以求的就是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
(記者 李明杰)